班班有鮮奶 已成白吃「盛宴」

因應紐西蘭乳品2025年進口零關稅的衝擊,農業部與教育部推出「班班喝鮮奶」政策,預計4年編列44億元經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九七七年曾以「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高希均教授,在其《翻轉白吃的午餐—臺灣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一書的卷首語,苦口婆心提醒大家「臺灣白吃午餐四十年,產生了『五個必然』:一、從政者的『討好』替代了『求好』;二、既得利益者要求愈來愈大膽;三、只要想出冠冕堂皇的計劃名稱,經費就可通行無阻;四、正派經營的意志愈來愈弱;五、財政赤字愈來愈不可收拾。」高教授憂心地問道:「臺灣的轉型與發展會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其實,這「五個必然」全都應驗在最近農業部所推出的「班班有鮮奶」福利政策上,而且,在既得利益者的前呼後擁下,已從白吃「午餐」升級進階到白吃「盛宴」了!

農業部宣稱爲降低明年起紐西蘭零關稅鮮乳(或稱液態乳)進口對臺灣酪農產業的衝擊,照顧酪農,「班班有鮮奶」可讓嚴重生產過剩的鮮奶有個去處;而教育部則宣稱國小學童及國小附幼的幼兒一週喝兩次鮮奶,可讓未來主人翁有充分的營養,健康成長。理由洋洋灑灑,冠冕堂皇,政府貼心照顧的「小確幸」撒滿地。

其實,我國酪農業本來就很難與紐西蘭競爭,除不具經營規模效率外,佔飼養成本將近四成的飼料幾乎全靠進口,這是不爭的事實。早在二○一三年,我國與紐西蘭簽訂「臺紐經濟合作協定」時,雙方已約定好,我國的酪農(液態乳)產業將享有長達十二年「關稅配額」的保護,慢慢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包括離農離牧、轉型與退場、提升酪農議價與自行調適能力等。怎麼在十二年後,明年零關稅液態乳即將叩關的前夕,竟然會嚴重生產過剩?

這要怪罪於農政主管單位的失職與失能,「討好」酪農業替代了「求好」。這十二年來,農政主管單位反向操作,每年高舉因應「臺紐經濟合作協定」的大纛,幾乎是齊頭式的大量補貼補助酪農業引進智慧農業,擴大產能,提高效率與生產力,信心滿滿地準備與零關稅進口的紐西蘭液態乳對抗。酪農業一窩蜂競相增產,導致生產嚴重過剩,還要政府花納稅人大筆稅款進場收拾殘局。

根據農業部資料顯示,近年來國內生乳產量節節高升,二○二一年約四十五萬噸,二○二二年約四十六萬噸,二○二三年約四十七萬噸;今年生乳產量酪農業者預估可能逾五十萬噸,遠超過農業部內部規畫生乳年產量四十三萬噸的目標值。明年起紐西蘭零關稅鮮乳即將叩關,臺灣酪農產業似乎都沒在怕,還在拚命增產。

據說「班班有鮮奶」是個常態性福利政策,農業部每年要編列至少四十四億元預算,遠比之前「班班有石斑」六億元預算(一次性買斷)多了好幾倍。真是既得利益者獅子張大口,「要求愈來愈大膽」。

如何翻轉這白吃「午餐」或白吃「盛宴」的心態與惡行?高希均教授認爲,白吃盛宴的悲劇能否中止,全靠領導階層的危機意識與頭家的不再冷漠。天助自助者,讓我們從「白吃午餐」的美夢覺醒,破除白吃午餐的迷思,睜大眼睛檢視各種琳瑯滿目的「小確幸」,做個真正能當家作主的「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