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發總統科學獎 蔡英文:盼產官學合作擘畫未來科技方向

頒發總統科學獎,蔡英文:盼產官學合作擘畫未來科技方向。(總統府提供)

「2023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24日在總統府舉行,由蔡英文總統(左二)親自頒獎給三位得獎者,分別是應用科學組的胡正明(左一)、生命科學組的李文雄(右二)及數理科學組的葉永烜(右一),蔡肯定三位得獎者不僅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其學術研究更對臺灣的經濟、社會及產業都有重要影響。 (郭吉銓攝)

蔡英文總統今天下午親自頒發我國最高榮譽科學研究獎項的「2023年總統科學獎」,得獎者包括「生命科學組」的李文雄、「應用科學組」的胡正明以及「數理科學組」的葉永烜等3名院士,蔡英文肯定獲獎者的貢獻,也期待透過科技顧問羣與國內產官學界的交流合作,爲臺灣擘畫未來的科技方向。

「2023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今天下午於總統府大禮堂舉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及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等人都到場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三位獲獎者親友也到場觀禮共同分享獲獎人榮耀與喜悅。

蔡英文指出,「總統科學獎」已經邁入第12屆,歷屆得獎人都對學術研究充滿熱忱,全力投入科研創新,不僅在國際上聲名遠播,更開創臺灣在科學領域的高度與廣度,提升臺灣的國際競爭力。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年報」,今年臺灣有多項科學相關評比名列前茅。其中,「科學建設」排行世界前五名,「每千人研發人力」指標則是世界第一,展現出臺灣卓越的科學發展和研發能量。

蔡英文強調,我們一定要持續掌握臺灣的優勢,並且累積更強的實力。行政院將在今年底召開科技顧問會議,期待透過新任科技顧問羣與國內產官學界的交流合作,爲臺灣擘畫未來的科技方向。

本屆獲獎的中硏院院士李文雄專注於分子演化的研究,運用數學和統計分析專業,爲許多演化生物學的難題提出前瞻見解。他針對分子演化的過程與機制,以及演化史與物種間的親緣關係開發創新計算工具,獲得學術界廣泛使用,加速相關研究的進展。

李文雄推動「分子時鐘理論」的研究,率先發現分子時鐘速度取決於世代的長短,並開發出相應的統計方法,推翻當時主流觀點,打破過往認爲DNA序列變化以恆速進行的觀念,爲分子演化和生物遺傳學領域帶來深遠的影響。

此外,他在遺傳性別差異、人類演化及病毒演化等領域持續不懈創新研究方向,更是首位榮獲遺傳與演化學最高榮譽-「巴仁獎」的亞裔學者。

胡正明領導研究團隊於1999年成功開發「鰭式電晶體」(FinFET),改善晶片過熱與微型化問題,將半導體制程帶入新境界,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譽爲「微電子領航者」。

胡正明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長達40餘年,出版過五本半導體教科書,發表研究論文超過1000篇,獲得150項美國專利,其在學術教育上的傑出成就與貢獻,獲得IEEE教育獎、SRC亞里士多德獎、柏克萊傑出教學獎的肯定。

2001年他回臺擔任臺積電首任技術長,領導研發團隊持續發表領先全球的FinFET原型,並及早部署FinFET技術與專利,奠定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葉永烜領導多項國際太空任務,爲彗星物理學、行星動力學、衛星與磁層之間相互作用等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他發表的研究論文超過500篇,其中有60餘篇刊登於《自然》和《科學》等國際頂尖期刊上,爲人類瞭解太陽系和行星起源提供珍貴資料。

葉永烜是歐洲太空總署(ESA)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合作「卡西尼-惠更斯號計劃」的主要創議者之一。於1998年回臺定居並任教於中央大學,推動臺灣行星科學研究發展,帶領研究團隊在土衛二的噴氣中發現含有大量的水氣,讓人類得以進一步認識土星系統,探索外星宜居環境的可能性及生命起源,爲臺灣的太空科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科會指出,本屆3位獲獎者在專業領域投注畢生心血締造豐碩成果,不只嘉惠學術界,更在社會與全球產業帶來龐大貢獻。三位獲獎者培育許多專業科研人才,將科學研究成果涓滴無私地傳遞給年輕研究者,讓臺灣的科技實力持續在國際間發光發熱,獲獎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