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變“包過”不應重演
原標題:“包裹”變“包過”不應重演
快遞巨頭韻達,被立案調查。3月19日,國家郵政局網站消息顯示:韻達快遞部分加盟企業對協議客戶安全管理存在重大漏洞,導致涉詐騙宣傳品進入寄遞渠道,造成受害人重大財產損失。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對其加盟商管理缺位,負有未按規定實行安全保障統一管理責任,國家郵政局依法對上海韻達貨運有限公司進行立案調查。
多家媒體採訪獲悉,此次立案與3月14日央視曝光的利用快遞郵寄中獎卡片的“快遞中獎”詐騙有關,其中涉及韻達快遞。報道稱,許多消費者沒有網購卻收到了陌生的小件包裹,詐騙快遞包裹裡的東西基本一致,都是一個小禮品加一張印有二維碼的中獎刮刮卡,有人掃碼後落入刷單詐騙圈套,被騙十幾萬甚至數十萬元。
按理來說,快遞應該成爲“防火牆”而非淪爲“幫兇”——爲了確保快遞服務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對快遞行業有個“三個百分百”的規定:百分百實名收寄,百分百收寄驗視,百分百過機安檢。然而此次事件中,不法分子給出的發貨地址和電話都是假的,快遞從業人員明知可能涉嫌違法,還是在利益驅使下爲詐騙快遞開了“後門”。韻達因安全管理漏洞被立案調查也不冤。
至於爲何“暴雷”的是韻達,有人分析加盟模式下的管理難題,有人談實名收寄的落實難處,但這些,都不是韻達所特有的。有必要追問,還有多少快遞企業存在類似問題?
對於包括快遞在內的很多行業來說,總部如何實現對加盟點的有效管理,都是難題。再說協議客戶,基本都是批量寄件的客戶。業內人士介紹,協議客戶往往意味着獨立的議價,獨立的攬收時間,甚至是獨立的服務團隊,的確可能存在快遞員對大客戶、老客戶以隨機抽查代替逐件覈驗,或是寄件人利誘快遞員睜隻眼閉隻眼的情況,“這種現象,並不只有韻達一家碰到。社交平臺上能看到,不少民衆發佈來自各個快遞品牌的來路不明包裹的相關視頻。”多地郵政部門曾就“協議客戶有限實名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可見其所言不虛。
這也意味着,加盟企業對協議客戶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很可能不是個性問題,只是不同企業間程度有差異。加盟模式、協議客戶等,在給企業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管理難題,但這不是違規操作的理由,出了事該擔的責任跑不了。更廣泛來看,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能自己佔盡了便宜卻把麻煩丟給別人,如此不負責任,遭反噬是遲早的事。
一句話,此次被立案調查的是韻達,但有必要“體檢治病”的,或不止韻達一個。(維辰)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