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大體老師分佈不均 醫學院出奇招爭遺體 還有公道價

臺北醫學大學今天舉辦112學年度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主題是「不畏疫情艱難 人瑞大愛永流傳」。記者林琮恩/攝影

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理解人體構造的重要課程,近年各地醫學院校卻傳出大體老師荒情況。北區8家醫學院校共組遺體捐贈中心負責分配大體老師,但知情人士指出,中心雖限制各院校不得用喪葬補助爭取家屬捐贈,但各醫療體系仍遊走灰色地帶提供經費,導致大體老師在全臺院校大體老師分佈不均,而醫學生人數偏多的臺北醫學大學,與北部其他醫學院校相比,大體老師數量相對吃緊。

臺北醫學大學解剖學科主任洪君琳表示,北醫大自新冠疫情期間起放寬大體老師收取標準,只要能夠執行防腐的遺體,學校都願意接收,藉此達到醫學系每15位學生1位大體老師,牙醫系每30位學生1位大體老師的比率。

國防醫、臺大、陽明、北醫、長庚、輔大、馬偕、清大共8家醫學院系共組北區遺體捐贈中心,負責聯繫遺體捐贈及分配事宜。不過,捐贈遺體時家屬可循「指定捐贈」模式要求捐贈至特定學校,家屬不指定者纔會由中心依順位平均分配,加上部分院校以喪葬補助方式吸引家屬捐贈,導致各校大體老師分佈嚴重不均。

洪君琳表示,多數家屬選擇捐贈學校時,會以較知名的醫療學校如臺大、陽明;退休老兵及榮民則會選擇國防醫學體系;慈濟則因宗教背景,加上證嚴法師近年倡議捐贈遺體,有不少信徒指定捐贈;北醫因爲沒有特定宗教、文化色彩,必須靠一般大衆捐贈,大體老師數量吃緊,每年僅約13位大體老師。

北區遺體捐贈中心爲避免大體捐贈的對價關係,要求醫學院校不得以喪葬補助費「搶遺體」。洪君琳表示,北醫遵守規定,並未提供大體老師家屬任何補助,僅透過追思會與家屬一起緬懷先人對醫學生的貢獻,但仍聽聞有家屬因補助考量,轉而捐贈其他院校。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不少醫學院校爲兼顧留在捐贈中心的資格,又希望藉由喪葬補助提升家屬指地捐贈意願而各出奇招:中心僅規定「學校」不得給予喪葬補助,一家在全臺甚具規模的醫療體系,就不以醫學院名義提供經費,而是由醫院方面出錢;有些院校則會透過校友會出資規避違規嫌疑。而業界還存在「公道價」5萬元臺幣。

該名消息人士指出,受喪葬補助影響,加上大型醫療體系多有分院、校分部等資源可存放大體老師,有些北部學校庫存衆多,甚至存放超過6年才取出使用。洪君琳則表示,北醫目前並無大體老師備用庫存,萬一隔年大體老師數量減少,恐會面臨每位大體老師使用學生人數上升的情況,讓醫學生實際動手的機會連帶下降。

另,無名遺體是大體老師來源之一,過去若警方查獲無名遺體,會先交由遺體處理中心安排,分配給各醫療院校。不過,洪君琳表示,近期警方尋獲家屬的比率上升,無名遺體人數下降,以北醫爲例,佔比已從13位中3位,下降至13人中2位,且預估數字還會下探。

臺北醫學大學解剖學科主任洪君琳表示,北醫因爲沒有特定宗教、文化色彩,必須靠一般大衆捐贈,大體老師數量吃緊,每年僅約13位大體老師。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