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24小時顧失智母引爆網友共鳴 折射大陸4千萬失能長照困境

北大教授胡泳成爲24小時照護者,照顧患有阿茲海默症母親的文章近日洗版。圖/取材自鳳凰網

北京大學教授胡泳成爲24小時照護者,照顧患有阿茲海默症母親的文章近日洗版,文中描述照顧老人的艱辛戳中了很多家庭的隱憂,引發網友共鳴。長照議題也成爲討論焦點,據統計,中國失能老人人數超過4000萬,胡泳認爲,社會轉變中,最致命的就是人口結構,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了,處境更嚴酷的將是下一代照護者,獨生子女一代。

加快養老機構建設,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提高養老服務水準,已經迫在眉睫。圖爲一名老人在志願者的幫助下,進入助浴車洗浴。新華社

綜合媒體報導,「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爲24小時照護者」一文近日在朋友圈被洗版。文章記錄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照護失能父母的故事。

「作爲一個50多歲的人,我此前沒有料想到的一個困境是,這個年齡的人,完全有可能從一位事業有成的專業人士變成全天候護理人員。」胡泳說,「父親以96歲高齡過世未久,85歲母親是阿茲海默症重度患者。她現在所有的行爲跟三歲的兒童沒有太大的差別。需要人餵飯,屋子內常年瀰漫一股屎尿味。而這就是人生真實的味道。晚上很痛苦。阿茲海默症的一個特點是,黑白顛倒,她不睡覺,經常折騰。我瘦了很多,真的非常辛苦。有次火了,跟她大吵了一頓。但這個架有什麼意義呢?我就寫了『控制情緒』四個字貼在電腦上。」

過去三年多,照護父母佔據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原本的學術工作和個人生活遭到切割、壓縮,並軌到「換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牀單、做飯的自動化程序裡」。

胡泳說,「我是典型的『三明治一代』,我的孩子未成年,我要養孩子,同時養老人,又處於事業上有很多要求的時期。一開始我動了把父母送到養老院的念頭,但我媽拒絕。這幾年,我很多的時間都是在家裡。看着最親的人的生命在你面前一點點流失,而你對此無能爲力,那種滋味,是一種刀割般的疼痛。」

「今天你可能風華正茂,但是你早晚都會遇到。」胡泳認爲,社會需要很大的認知轉變,在此刻所有的趨勢性變化中,最致命的就是人口結構--中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了。處境更嚴酷的將是下一代照護者,獨生子女一代。

照顧失能老人,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艱鉅的任務,因此有「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說法。因此,加快養老機構建設,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提高養老服務水準,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