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草原 石榴花開
在祖國的正北方,有這樣一個地方:天遼地闊,見證着殷實壯美;承載光榮,傳承着紅色基因;守望相助,書寫着愛國奉獻。這裡就是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這個以“聯合”命名的地方,和睦友好的基因植根於歷史淵源之中。
遍佈達茂旗的陰山岩畫,是各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生息的足跡;草原古城敖倫蘇木,書寫了各民族共同創造文明歷史的輝煌。抗戰期間,百靈廟抗日武裝暴動更是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達茂旗各族人民不畏強暴、勇於抗爭,堅定捍衛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堅定意志。上世紀50年代,達茂旗人民滿腔熱情地參與了“齊心協力建包鋼”的偉大壯舉;60年代,作爲“三千孤兒入內蒙”的重要接收地,40多名“國家的孩子”落戶達茂旗。草原英雄小姐妹、紅色文藝輕騎兵、“牧民好安答”潘志榮、“戍邊模範”阿迪雅、保護草原生態的兩萬禁牧牧民,無論是羣體還是個體,在他們身上都彰顯了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今天,在這片1.87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地上,來自漢、蒙、回、滿等21個民族的10萬各族羣衆,牢牢把握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主線”和“綱領”,有形有感有效,持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實際行動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講政治,加強黨對民族工作集中統一領導,達茂旗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巡察督查、政績考覈,修訂領導幹部政治素質考察辦法,培養、考察和選拔各民族優秀幹部。配套出臺政策文件,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創有方向、建有目標、幹有分工。各級黨委(黨組)對民族工作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形成了關心支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局面,“草原兒女心向黨、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氛圍日益濃厚。
培元氣,鞏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達茂旗堅定不移推行統編教材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持續不斷推動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深入人心,將民族團結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建立“紅色蒙古包”宣傳教育品牌,在牧區蘇木鄉鎮、黨員中心戶和邊境派出所,建設37處“紅色蒙古包”,在邊境地區奏響了民族團結的最強音。
促互動,深化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達茂旗不斷優化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實現了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豐富“民族政策宣傳月”和“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內容,提升了凝聚力,擴大了影響力。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活動,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將文化認同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浸潤心靈深處。
同奮鬥,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達茂旗立足邊境地區實際,找準富民興邊的發力點,抓好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民生,堅持凝心聚力,堅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讓“兩個屏障”更加牢固,“兩個基地”量質齊升,“橋頭堡”作用充分彰顯,讓“模範自治區”這面旗幟綻放更大榮光。
講法治,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達茂旗堅持把民族事務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與時俱進調整完善民族政策,提高依法處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和水平。推行邊境管控網格化管理,實行“軍管線、警管面、一線牧戶管點”的邊境地區三級聯防體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達茂旗將以創建“同達共茂 團結固邊”品牌爲抓手,依託“1+4+N”發展思路,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各行業各環節,深入持久開展“固邊興邊富民”行動、“民營企業進邊疆”行動,落實“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羣衆互嵌式發展計劃”“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等,賦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事業新的內涵,以創造性思維、創新性思路、務實性舉措,紮實推動全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事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包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