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團隊 河北農村建大陸首幢3D列印房
清華團隊在河北農村造了大陸第一幢3D列印房子。圖爲娟子的家。(澎湃新聞/受訪者提供)
清華團隊在河北農村造了大陸第一幢3D列印房子。圖爲娟子的家。(澎湃新聞/受訪者提供)
清華團隊在河北農村造了大陸第一幢3D列印房子。圖爲娟子的家。(澎湃新聞/受訪者提供)
澎湃新聞24日報導,2023年春節前,娟子(化名)在河北張家口下花園區武家莊村的家,被河北省評爲「十佳百優美麗家園」,這套房屋的建造者徐衛國是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長期紮根智慧建造領域,近年來,他和團隊用「機器人3D列印混凝土」技術建造了橋樑、書屋、公園,娟子夫婦的住宅也包括在內,3D列印農宅引用模型搬到施工現場建造理念,讓建築密閉保暖且堅固。
娟子家這幢農宅,是大陸第一幢完全由「3D混凝土列印」建造的房子,農宅是灰色牆體,拱形房頂,在農村裡格外出挑。
娟子夫婦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武家莊人,近幾年要回村贍養年邁長輩,從天津回鄉後,娟子在村委會工作,碰到徐衛國在村裡調研走訪,希望當地村民能夠住上用3D列印的舒適房屋。他給娟子看了以前在上海3D列印的一座橋,娟子夫婦很新奇。
娟子夫婦原先的老宅是三間低矮小屋。總體來說空間太小,房頂不夠高,要命的是,廁所不在屋內。娟子老公剛做完心臟繞道手術,常年吃藥,身體也要保養,禁不起折騰。所以很想翻修新房。
徐衛國跟娟子說:「你什麼都不用我出,拿出地基就行。」兩人一拍即合。
修房前調研階段,徐衛國發現,該村地處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窯洞冬暖夏涼,是村民想延續的傳統居住模式。
他走進娟子夫婦原本的家,是用磚砌,木屋頂,保暖性差,冬天就算有暖氣或燒了爐子,也很難達到保暖效果。
「農宅要給夫婦倆帶來安全性能,也要保暖節能。」徐衛國說,當地11月初開始採暖,採暖標準室內平均溫度要保證在17-18℃,16℃處於採暖與不採暖之間,「17-18℃在北方家裡一般也會感覺很冷,20-23℃才能夠在北方舒適。」
娟子家周邊房子也都一樣,很簡陋、用磚頭、夯土砌的。徐衛國說,哪怕他去到武家莊冬季最保暖的一家房屋,室內溫度也只有16℃,他感覺「還是冷颼颼」。
徐衛國希望,給予建築與傳統居住方式一種連接和延續,讓建築密閉保暖且堅固,再結合當地住宅本身,以窯洞的傳統建築風格設計。
3D混凝土列印村宅第一步,要把房子拆完、平整土地,再挖槽處理地。徐衛國團隊也發明了小車,智慧機械臂裝在小車上,機械用小三輪車拖進去。建造時,一度引來全村人圍觀,「一開始房屋主體起來,人們還說沒法住,這像什麼話。」村民覺得,不如自己好好蓋磚房。還說她傻,但娟子覺得:「啥也不怕,想幹就要幹。」
隨着施工的進展,建築逐漸成型,雖然從外面看矮,但是進去了以後挺寬敞,房屋也高,不壓抑。
2021年8月,一臺機器兩人,三臺機器六人,村宅列印全程160個小時。在列印階段,徐衛國和團隊都住在鎮上,每天一大早去,晚上很晚回來。3D列印階段要進廠裝機器,機器裝完後,機械臂前端的列印嘴會吐出纖維混凝土材料,直接打出地基和牆體。
徐衛國說,進村修建築的難度在於和鄰居關係。
在武家莊,有的老房子的院子和鄰居的院子共用一個牆體,雖然娟子家和鄰居沒共用一個牆體,但娟子家挖地基時,鄰居怕自家房子受影響裂開,還怕自家採光,鄰居擔心「徐教授走了找誰去」,娟子出面解決:「我來保證,我肯定走不了。」
鄰居這才放心,跟娟子夫婦確認,一年之內,不能出現裂縫和下沉。等裝修入住後,村民們也開始讚歎:「從來沒見過蓋房還可以這麼蓋」「冬暖夏涼跟窯洞似的」「房子方正」。
住宅建成之後,徐衛國做了抗震試驗,在大陸國家地震局地震平臺把建築做成縮值模型,在震動臺上震動,測試結果能夠抗規模八地震。
除此之外,他還做了牆體破壞實驗、保溫隔熱測試、材料抗壓抗折實驗,這些實驗是住宅安全的前提。
徐衛國說,這間村宅造價在20萬(人民幣,下同)左右,他此前調研發現,當地村民的房屋,大多用磚頭和夯土建成,成本大約10萬。
去年3月,娟子一家正式搬進了新家,住了一年多,她覺得冬暖夏涼,有人慕名而來參觀房子,她就敞開大門歡迎,還會給大家介紹,自家的房屋裡有耐保溫材料,「當時設計時,爲了在外面能看到3D混凝土列印的紋路,就把保溫材料放在屋內側的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