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拉下“自主一哥”寶座的吉利,爲何卻被對手越甩越遠了呢?

2022年,吉利汽車被蔚來和比亞迪超過,失去了多年佔據的新能源車市場“一哥”位置。作爲中國品牌里程碑式的代表,吉利如何從“領跑者”淪爲“追趕者”?背後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反思。

事實上,隨着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吉利的“自主一哥”寶座岌岌可危已經有一段時間。目前,比亞迪已連續兩個月銷量領先吉利,10月單月銷量高達13.36萬輛,同比增長396%,足以證明其加速甩開老對手的趨勢。這意味着,吉利要重新出發,贏回銷量冠軍已難上加難。

原因何在?吉利被對手甩開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技術積累不足,亟待突破。長期以來,吉利更專注燃油車技術追趕,在新能源領域技術儲備不足。雖然提出要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車銷量90%電動化的目標,但到2020年電動車銷量才達到13.2萬輛,佔比僅2.1%,距目標依然有不小差距。這意味着核心技術突破仍是瓶頸。

生產規模有限,難以釋放。以電動車爲例,今年頭9個月吉利電動車產銷分別完成16.3萬輛和16.5萬輛,而目標是年內實現200萬輛產銷。這證明其生產能力 擴張仍需時日,很難在短期內快速滿足市場需求。

配套體系稚嫩,無法支撐。作爲自主品牌車企,吉利沒有堅強的供應鏈作爲支撐,核心零部件需外購,電芯、電機等關鍵環節依賴度高。這勢必制約其產品和生產規模的提升。同時也增加了成本壓力,削弱了產品的價格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可見,想要重奪新能源車銷量第一,吉利還任重道遠。儘管其佈局前瞻,產品矩陣完整,但本質上仍是一個追趕者。所以,維持增長後勁並重新領先,有幾點至關重要:

加大技術投入和佈局,突破核心技術瓶頸。要瞄準行業最前沿技術方向,重金引進人才與技術,加快自主研發與創新。同時,要強化產學研深度協作,構築完整的技術和人才生態圈,爲技術積累與突破提供持續動力。

擴大生產規模與建設速度,迅速釋放產能。要盤活和整合現有產能,同時大力投資新建高效數字化智能化工廠。還可在產業園區模式下,採取產城融合發展,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形成產業集羣效應。

豐富產品線與品類,鞏固優勢細分領域。針對不同細分市場,要開發差異化產品以搶佔先機。比如,繼續加大對豪華新能源車型的投入;並積極佈局輕型商務車、微型車等領域。這都將有利於鞏固並擴大市場佔有率。

深化供應鏈體系建設,提升核心部件自給率。無論通過自主開發、合資合作還是兼併收購,要加快提高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等關鍵零部件的供給能力。這是實現成本優勢並確保產品性價比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