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爲"國產AI之光"的Manus,半天就翻車了?
3月6日一早,國內AI圈被兩件事刷屏了。一件是前一天深夜阿里通義千問發佈的全新推理模型QwQ-32B,該模型憑藉小得多的參數量,實現了與DeepSeek-R1相當的表現,並且在理論層面也區別於DeepSeek,證明了強化學習(RL)路線仍有巨大潛力。
相比於此前已經積累了優異口碑的阿里通義,另一件事的主角Manus,就顯得名不見經傳了。
這個神秘的新產品,目前還沒有公開上線,只能通過邀請碼使用,目前一碼難求。但國內一些頭部AI自媒體卻幾乎在同一時間蜂擁發文,宣傳它是全球首款通用Agent,實力碾壓OpenAI,甚至不惜使用“唯有驚歎”“載入史冊”這樣的表述。
各家自媒體也不約而同地把Manus關聯到“國家科技實力象徵”,喊出“今夜這一片星空屬於China”“2025,東方破曉”這樣的口號。
那麼Manus究竟是何方神聖?
據介紹,Manus是一款AI Agent產品,背後公司名爲Monica,創始人肖弘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是一名連續創業者。
在自媒體的宣傳中,不少人宣稱是Manus團隊的朋友,通過人脈獲取了邀請碼。在宣傳文案中,Manus的評測絕大部分都是對官方宣傳案例的各種解析,只有少數媒體提供了非官方案例測評。
在官方發佈的演示視頻中,展示了三個場景:上傳包含多個簡歷的壓縮包,根據提示詞,自動解壓縮並分析簡歷,然後給出建議;提出你對房產的需求,Manus自動幫你做房價和信息的整理;對英偉達和特斯拉股價生成分析報告。
簡而言之,使用傳統AI大模型時,用戶提一個需求,AI完成一個;再提一個,AI繼續完成下一個……以此類推。而Manus則無需這麼繁瑣,用戶提一個需求後,Manus能夠自動搜索、自動思考下一步,幫助用戶做好分析,甚至還能做出詳細的表格、PPT等。
有自媒體演示了使用Manus生成一份介紹小米SU7十頁的PPT。演示中,用戶提示詞只有“幫我做一下介紹小米SU7十頁的PPT”這麼一句話,隨後Manus便自主收集信息,最終生成了十頁PPT。
因此,Manus將自己標榜爲全球第一個通用AI Agent。
產品官網顯示,Manus在GAIA基準測試中取得SOTA的成績,該成績大幅超過OpenAI,意味着Manus在解決現實世界問題方面表現優秀。
由於Manus目前尚未向公衆開放,因此很多人還無法驗證產品的實際表現。但是對於Manus的質疑已經很快到來。
自媒體“硅星人Pro”發文指出,Manus官方演示的幾個功能,此前OpenAI的 Operator,以及智譜AI 的 Phone Use等都已經實機展示。
更有開發者質疑,Manus是否僅爲海外技術的“本土化套殼”?其“自主性”是否被過度誇大?
有網友評論稱,Manus的核心架構與 Anthropic的“ComputerUse”高度相似,均依賴多代理虛擬機環境完成任務。而其所謂的“自主規劃”能力,實則是基於現有大語言模型(如GPT-4)的調用,並未展示底層技術的突破。例如,在股票分析案例中,Manus僅通過調用雅虎金融API獲取數據,再借助Python腳本生成可視化圖表,本質仍是工具鏈的拼接。
也有一些網友指出,目前關於Manus的討論基本限於中文互聯網,儘管其產品發佈使用的是英文而非中文,但極度發達的海外AI社區中對此基本沒有關注。
而Manus的邀請碼機制,也被質疑是“飢餓營銷”。
截至目前,Manus並未直接回應技術層面的質疑,但有自稱Manus AI合夥人張濤的網友在社交平臺迴應稱,“目前採取邀請碼機制,是因爲此刻服務器容量確實有限,不得已而爲之,團隊也熬夜搞了一整天了。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能讓更多處在waitlist中的用戶優先體驗Manus。”張濤表示,“懇請大家對一家幾十人的創業公司多一點包容和理解,團隊正在全力輸出,讓大家早日體驗上更好的產品。”
張濤還強調,公司從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預算。
本文源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