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藍谷,爲何玩不轉了?

“南有比亞迪,北有北汽藍谷。”

在新能源汽車圈裡,曾經交口稱讚,盛極一時。

北汽新能源更名爲“北汽藍谷”

如今再看,比亞迪的確重塑了新的比亞迪,北汽藍谷早已不是10年前的北汽新能源了。

當初有多輝煌,現在就有多失落

在近兩年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榜上,基本上看不到北汽藍谷的影子。

少有人知道,北汽入局新能源的時間,比國內大部分廠商都要靠前。具體可以追溯到13年前。

2009年11月,北汽新能源成立,是中國首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必是,北汽新能源依託高性價比的EU及EX系列,在出租車、網約車、租車行業等 B端市場,佔據較高份額。

一個最明顯的感覺是,全國尤其是北方的城市,道路上跑的到處有北汽新能源的車。

2013-2019年,北汽曾連續7年蟬聯國內新能源銷售冠軍。從銷量上看,2013年,1623輛;到 2018年,已經15.8萬輛。

北汽新能源正式更名“北京藍谷”,是在2018年。

那一年,北汽新能源借殼完成了上市,成爲在國內上市的第一支新能源汽車股。這種先發優勢,在當時是其他新能源車企無法比擬的。

轉折點在2019年。當年,北汽藍谷雖以15.06萬輛的銷量,再次位居國內純電動車銷量第一。單憑几款過時的車型,已經無法扭轉下滑趨勢。

果不其然。2020年出現斷崖式下滑,全年銷量僅2.59萬輛。

最近兩年,北汽藍谷銷量更是慘不忍睹。好像是在市場上迷失了方向,沒有了當初的意氣風發。

在外界來看,北汽這兩年有幾個變化:管理層更換頻繁,產品戰略不夠清晰,營銷冠名花錢很多。

人員變動對產品定位的影響,無疑最大。

直接影響是,即使冠名了羅大佑、崔健等衆多明星線上演唱會,以及與北京國安IP深度合作,也都沒有轉化爲可觀的銷量。

再者就是,連續3年沒有扭轉虧損態勢。

2020年,虧損64.82億元;2021年,虧損收窄到52.44億元;今年前三季度,虧損已近35億元。

根據實際產銷快報,截至2022年11月底,北汽藍谷累計銷量爲40316輛。1月至11月間,最高單月銷量爲6052輛,平均月銷售約3665輛。

在Wind概念板塊中,新能源整車指數共有16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北汽藍谷年初至今的股價跌幅達35.03%,在16家公司中跌幅第一。

慘淡程度,管中窺豹。

怎麼就掉隊了?

其實,最大的變化,就是不變。

在造車上,如果沒有足夠的定性以及戰略定位,什麼火就模仿誰,哪種暢銷就做哪個,很容易陷入走偏的魔咒。

北汽藍谷恰好正處於這種尷尬的處境。業內人士認爲,產品同質化,缺乏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或是北汽藍谷銷量停滯的原因。

縱觀新能源汽車廠商,特斯拉有超級充電樁,比亞迪有超強供應鏈,蔚來汽車有換電技術,小鵬汽車有自動駕駛……至少有能代表自家的比較明顯的特徵。

再看看北汽藍谷,拿極狐汽車(北京藍谷推出的純電高端車)來說,同質化太過嚴重,更別說技術和市場方面的實力。

事實上,北汽藍谷自“出生”就含着金鑰匙。即背靠北汽集團,又坐擁完備的汽車製造產業鏈。怎麼就掉隊了呢?

實際上,也就是最近幾年拉開的差距。

但把原因歸結於造車新勢力的崛起,以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等因素,至少在我看來,不夠誠實。直白一點說,更多是決策思維上的掉隊。

在如今新能源廠商圈子裡,一年相當於過去十年。坐以待斃,只等看着人家起飛。

從這個角度上看,北汽藍谷玩不轉,自然也就在預料之內。

別再立flag了

眼下,北汽藍谷率先開出的藥方是,向賽力斯學習,抱緊華爲的大腿。坦白說,從佔位上,還是不準確。

因爲,離華爲官宣“三年不造車”的時間越來越近。品牌上是要堅守自己,還是要被其合併,這本經想必一看便知。

老話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北汽藍谷應該曉得,最底層的邏輯是,它們自己的優勢在哪。

爲何不從已擁有的出發呢?

比如:在覈心零部件研發供應,產品如何貼近市場,中高端製造的底子,市場銷售上的策劃等,在完整產業鏈協同運營體系上做做文章。

今年年初,北汽藍谷曾定下10萬輛汽車銷量目標。就目前產銷數據而言,達到預定目標幾乎不太可能。

而傾盡大部分資源重點打造的極狐汽車,又處在“叫聲不叫座”的泥潭中。

對當下的北汽藍谷而言,喊再多的口號,立再宏偉的flag,都不如做一款或者幾款拿得出手的車。

更別急於一時。具備造車新打法的能力後,其他的交給市場驗證。

到時,再找回往日的顏面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