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學校導護非專業 兒童交通事故500例創14年新高

學校周邊的人行道不完整、汽機車佔用等,都成爲學童上、下學安全隱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交通部統計,去年臺北市12歲以下兒童因交通事故受傷有500例,與2022年相比多了127人、年增34%,爲14年來最高。有議員指出,校方長期讓教師、家長擔任導護人員,缺乏交通專業及公權力,要求教育局盤點交通問題較多的學校,編列預算安排義交或由警方進駐,確保校園周邊交通安全。教育局迴應,已盤點10間學校由義交、警察導護,也會研議擴大編列導護費用。

教育局長湯志民迴應,學童交通事故數量提升,是因爲行人通道沒那麼完整,或是學校周邊交通環境複查,造成學生上、下學困難。他坦言,確實只提供裝備、保險費給志工與教師,之後會研議做跨局處、部會協調義交數量,並編列導護費用,將義交納入導護計劃中。

由於義交有總量限制,已經盤點了10所學校周邊的道路狀況,在比較複雜的路口、交通號誌多、車流龐大的地方,會請義交與當地派出所協助指揮交通、導護。在北市5000多位志工中,有1800位會接受警察局義交訓練,讓志工更專業,負責較危險的路口導護。

臺北市0-12歲、13-17歲交通安全事故上升。交通部統計,2023年12歲以下交通事故受傷500例、13-17歲有458例,與2022年相比多了9人。分析事故原因,75%爲乘車發生車禍、18%爲行人事故、6%爲騎腳踏車事故,許多案例發生在校園周邊或往返校園的道路上。

議員趙怡翔表示,現在導護人員事由教師、家長擔任,但本身缺乏交通專業、公權力及市府授權的協調力,還要冒着生命安全來加強孩童通過穿越線的識別度。學校也只提供志工裝備與保險費,若不做導護還得擔心孩童被車撞,難道要把維護交通安全的責任與壓力移交到教師、家長身上嗎?

趙怡翔說,教育局不應再找志工或教師導護,交通還是要回歸專業,讓老師去備課教書、家長陪伴孩童,把高風險、有交通安全專業的工作讓義交、員警執行,在上、下課時段確保校園周邊環境安全。

議員要求,市府除了要加強校園交通安全宣導外,也要與交通局共同改善校園周邊的行人環境,同時編列預算,增加專業的導護人員,使學校周邊的行穿線變得更加安全,若順利降低校園周邊交通事故,就可擴大到全市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