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處打造不缺水的城市

全面汰換新式管線。(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

近年來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極端氣候發生的強度及頻率明顯增加,事實上,「缺水」早已不是新聞,臺灣2015年與2020年兩次乾旱令人印象深刻,2020年更創下56年來豐水期首度無颱風登陸挹注降雨的紀錄,水庫入不敷出,臺灣水情告急。

2021年春雨不如預期,創下氣象局有史以來雨量最少紀錄,並在同年寫下了三項「第一次」,第一次水利署在夏季豐水期進行人工增雨,第一次在夏季豐水期召開旱災應變會議,第一次在夏季豐水期將水情燈號轉爲一階限水的「黃燈」,苗栗、臺中及彰化北部地區更在2021年4月起亮起「紅燈」,實施「供五停二」限水措施,中南部主要水庫蓄水量都跌破歷史最低水量,造成百年來最嚴重旱象,水資源的有效管理與穩定供水愈顯重要。

大臺北區爲何不缺水?

北臺灣曾在2002年發生罕見乾旱,翡翠水庫水位迅速下降,導致臺北市分區停水長達53天,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面對缺水危機,開源要看老天爺臉色,節流卻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以下簡稱北水處)爲不讓缺水再次成爲臺北市民的焦慮,積極採取檢查漏水、管線汰換以及節約用水等方式,將漏掉的自來水找回來,餘裕的好水更可以供應鄰近縣市,使水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因此2015年及2020年乾旱時刻,大臺北地區皆能安然度過,擺脫缺水之苦。

分區計量管網。(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

管網改善 日省近52萬噸水量

北水處自2005年起推動20年「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計劃」,將轄區管網畫分爲834個供水小區,裝表計量、精確抓漏,以此針對區內檢修頻率偏高、材質差、管齡較久易漏水的管線逐年全面汰換。

其中,新式配水管採用延性鑄鐵管材,具有強度高及延展性強的優點,再加上防漏接頭橡圈,達到止水效果;用戶給水管則採用不鏽鋼波裝管,雖然成本較一般的不鏽鋼管高昂,但波狀構造可以配合地形彎曲,不用接頭而減少給水管接頭漏水情形,更可吸收地震變位,減少震災而導致的漏水。

有了優良管材,配合汰換管線的「治本」與即時將尚未漏出地面的漏水找出的「治標」,大臺北地區的漏水率從早期的26.99%下降至11.38%,平均日轄區節水量達51.65萬噸,每日配水量更是由早期的230萬噸逐漸遞減至2021年的179萬噸,近17年來累計節省相當於半座翡翠水庫蓄水量,減漏成效超越預期目標。

協助鄰近區域解決旱象

減漏有成所節省的水量,不但能使大臺北不缺水,更能穩定支援鄰近區域需求。北水處自2001年起配合行政院「板新地區供水改善計劃」,以翡翠水庫支援板橋新店一帶,紓解石門水庫供水壓力的同時,間接調度支應桃園及新竹用水。

第1期計劃於2004年完成,北水處支援新北市中和、永和、板橋、三重、蘆洲、八里等地區,第2期計劃於2019年通水,擴增版圖至新莊、五股、樹林、土城、三峽、鶯歌等地區,支援量由早期平均每日19萬噸提升至2021年77萬噸。

此外,除常態支援臺灣自來水公司所轄的新北市淡水、三芝、汐止、深坑及烏來等用水外,2022年更因基隆地區水情不佳,支援汐止基隆地區水量來到8.7萬噸爲歷史最高,除了達成雙北共飲翡翠水的理念,也讓臺北市成爲不缺水城市。

雙線供水 提升城市供水韌性

北水處早自2006年起即超前部署,積極推動備援備載長期計劃,以提高淨水量及雙線供水爲主要目標,新設或維護淨水設備,並實施節水、管線汰換等措施,大幅加強淨水場最大處理容量,因應緊急時刻維持民衆基本用水需求。

北水處更進一步於2018年全面完成11個供水分區雙線備用支援系統的建置,佐以靈活調度2條清水乾線及數條支線,鞏固面對緊急災害的應變韌性,使得大臺北供水系統趨於完善。

未來北水處將持續推動翡翠原水管、一清幹線中永和成功路備援幹管及三重二加配水池等工程,全面盤點整備自來水設施,提升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打造安全、穩定、永續的新世代自來水系統。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廣告)

近年枯旱自來水停限水措施實施情形。(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