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水處永續領航奪國際大獎
翡翠原水管有效因應氣候變遷對於供水環境的影響。(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
隨着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臺灣在水資源管理上面臨挑戰。2021年春雨創下中央氣象署有史以來雨量最少紀錄,苗栗、臺中及彰化北部等地區,在當年4月起實施「供五停二」限水措施。2015年蘇迪勒颱風帶來致災性強降雨,新店溪原水濁度飆高超過3.9萬度與連續12小時超過1.2萬度皆創下紀錄。2002年久旱不雨致大臺北地區分區限水2個月。水環境旱澇不均,更加凸顯北水處在水資源有效管理與穩定供水的難題。
3大面向獲高度肯定
2024年國際水協會(IWA)世界大會於加拿大多倫多盛大舉行,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從來自全球87個國家、92個公用事業單位中脫穎而出,榮獲「氣候智慧公用事業倡議-認可計劃證書」與「最傑出氣候智慧型公用事業獎」。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旱澇對穩定供水的挑戰,北水處以「氣候調適」、「減緩排放」及「領導力」三大面向展現出具體成果。同時,更獲選爲最鼓舞人心的氣候智慧型公用事業,在應對氣候變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作爲獲國際高度肯定。
因應氣候變遷 強化供水韌性
北水處自2006年起推動備援備載長期計劃,透過建立原水取水備援管線、提升淨水備載率,建立清水雙線輸水靈活調度、雙線供水系統相互支援,大幅降低停水風險,使供水系統更加靈活、可靠。此外,北水處自2020年至2034年間投入180億元,推動「臺北自來水設施整備計劃」,進行系統性的檢視與設施升級,已達成穩定供水、管理優化及防災強化3大目標。
在減少漏水和儲備水源方面,2006年至2025年推動「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計劃」,將漏水率從2005年的26.99%大幅降低至2023年的10.71%,成爲與國際先進城市並肩的典範。臺北市每日的配水量也成功減少了57萬公噸,相當於可供應120萬人的日常用水需求。透過智慧水錶系統的應用,每年減少漏水損失達2億800萬公噸。從2025年起,升級版的「供水管網改善及管理精進計劃」正式啓動,以管線汰換、水壓管理、主動檢測及修漏品質4大主軸方向,有效減緩氣候變遷造成水源日漸不足的壓力。
爲讓高濁度原水取供機制更臻完善,辦理翡翠原水管工程,總工程經費25億元,中央補助8億元,工期歷時5年克服堅硬地質等施工困難,於2024年6月20日順利完工通水,取水能量每日可達270萬公噸,於通水後臺灣即遭受了三次颱風襲擊,分別是2024年7月下旬凱米颱風及10月下旬山陀兒和康芮颱風,颱風帶來強降雨造成南勢溪原水濁度飆高,北水處隨即啓用翡翠原水管進水,引用翡翠水庫優質原水合計約1294萬噸,不受南勢溪原水高濁度影響,颱風期間持續正常供應水質優良自來水,保障了大臺北地區600萬民衆的供水穩定與用水安全,提高「氣候調適」能力,有效因應氣候變遷對於供水環境的影響。
環境永續作爲及成果。(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
落實多元行動 減碳成效卓着
2023年北水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爲4.82萬公噸,較2005年減少了47.4%。從節能方面着手,各場站藉由提升抽水機組運轉效率及優化水壓調控,降低供水耗能,平均每日節省電力達17.8萬度。同時,推動太陽能光電及小水力發電技術,長興淨水場率先全國,成爲第一座池頂加蓋光電系統的淨水場,預計至2027年,太陽能光電系統的設置容量將達4500kW以上,爲再生能源發展運用再添助力。
配合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依據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標準,進行組織層級溫室氣體盤查,確實掌握全水處排碳量,有利節能減碳規劃,北水處已提出2023年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並辦理第三方查驗,預計2025年2月取得第三方查驗聲明書。另,北水處從「氣候調適」、「淨零排放」兩大面向,擬定相關減碳行動方案,持續推動精進減碳作爲。同時,北水處也正積極發展工程碳管理減碳機制,進行工程碳足跡量化方法研究,2024年建立工程碳估算系統,在規劃設計及施工階段全面納入減碳思維,嘗試建立系統性減碳方法論併力求在2025年辦理第三方查證,爲供水設施工程的減碳努力樹立新標竿。
帶動自來水產業升級
北水處具高度永續發展意識,積極推動各項前瞻永續行動方案,帶動自來水產業升級。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性學術研討會,併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爲指導原則,致力提升水資源利用效能,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加強水環境教育,打造友善職場與社區等。
此次榮獲IWA「最傑出氣候智慧型公用事業獎」,進一步提升臺北市國際能見度。未來北水處仍將持續堅持以提供大臺北民衆質優量足自來水,並以顧客滿意服務爲使命,打造臺北爲水資源永續的宜居城市爲目標,並配合國家整體2050淨零碳排策略發展,達成節能減碳之永續發展目標,爲市民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朝全球水資源管理典範城市邁進。(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廣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榮獲「氣候智慧公用事業倡議-認可計劃證書」與「最傑出氣候智慧型公用事業獎」。由處長範煥英受獎(右)。(圖/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