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爆炸「受害者」歐洲也有錯?發生1情況是戰爭行爲

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事件,受到全球關注。(圖/路透社)

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重要天然氣管道北溪一、二號遭到人爲破壞,目前仍未清楚幕後兇手是誰,然而此事也突顯關鍵海底設施缺乏保護的問題,專家提醒,歐洲國家應該要藉此機會重新審視相關政策,以防類似狀況再度發生。

哥本哈根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Christian Bueger發表專欄分析此事,他認爲有兩種方式可以攻擊北溪管線,第一種是透過潛艇(艦)進行攻擊,然而這代表對方是擁有軍事實力的國家,此事雖發生在丹麥與瑞典的領海之外,但仍可以被解釋成是一種戰爭行動。

第二種狀況是透過海面上的船隻進行攻擊,但這也代表具有龐大攻擊能力的船隻隱身在繁忙的海運交通中。Christian Bueger表示,可能還需要數個月的時間纔會知道進一步的調查結果,但此事已經突顯海底關鍵設施缺乏保護的問題。

Christian Bueger提到,海底是很容易被遺忘的重要空間,管線確保天然氣與石油的運輸,海底電纜傳輸大量數據,更是綠色能源發展的關鍵,然而,歐洲並沒有任何政策可以對這些關鍵設施進行保護,衆多單位能處理海面上的大小事,卻沒有人有權利管制海面下的活動。

此外,Christian Bueger提醒,這個問題是歐洲國家需要密切注意的議題,儘管監測水下活動是一件昂貴又很困難的事情。他也呼籲歐盟應該要透過歐盟海上安全戰略協議解決海底的問題,並制定如何保護海底設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