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新冠調查:疫情4年超額死亡3.3% 低於OECD國家

圖爲醫院在急診室外搭建帳篷,以增加收置新冠確診者的數量。(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重創世界,臺北醫學大學發表調查,2020~2023年期間,臺灣超額死亡率爲3.3%,與日、韓、星相近,是OECD國家的2分之1。專家分析,臺灣疫情的影響集中在2022年後,單看2022、2023年,則超額死亡達10.77%、7.2%。疫情期間的超額死亡不可避免,但臺灣民衆配合度高,政策較有彈性,有助於防疫。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則提醒,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未來的流行病頻率將越來越高,大家對公衛的認知需加強。

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高志文表示,臺灣人口快速老化,每年總死亡人口持續上升,2010年死亡人數14萬4000餘人,至2019年已達17萬5000餘人,而2020年新冠疫情第1年,因政府嚴守邊境及口罩實名制等措施,將病毒阻絕於境外,整體死亡人數不增反減爲17萬3067人。

高志文說,以前10年死亡趨勢推估,臺灣在疫情前兩年(2020-2021年)的總死亡人數比預期值降低4.85%,未觀察到任何超額死亡,防疫表現乃是全球前段班。到了2022年、2023年,則比預期值增加10.77%、7.2%,高於疫情爆發前。

調查發現,2020~2023年間,臺灣平均年超額死亡率約3.3%,是OECD國家的2分之1,與日、韓、星等國接近,並顯著低於美、英、德等高收入國家。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中風、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的超額死亡人數並未有顯著增加。

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白其卉分析,疫情之處,國際爆發流行,但臺灣反而因避免接觸,感染數少,2022年才進入流行期,死亡病例增加。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超額死亡。臺灣超額死亡低於OECD國家,歸功於政策及國人的配合度,臺灣民衆在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的遵從度較高,且政府的政策也較有彈性。

調查也顯示,國人在疫情期間的總醫療服務量比疫情前明顯下滑了10.49%,門診、急診與住院服務量都在2020~2021年間下降1成多,2022年才逐漸回升。白其卉指出,下降的原因可能來自民衆對疫情的自我認知增加、就醫習慣的改變、保護自己免於感染等,而政府推動的邊境管制、隔離、接觸者追蹤、社交距離等防疫政策也是避免醫療資源崩潰的重要策略。統計數據亦顯示,疫情間並未出現延遲、遺漏的就醫需求,2021年5月~2022年間,醫療服務量雖然比2020年上升,但總量仍未達2015年至2019年間的最高量。

陳時中說,臺灣疫情的表現非常好,但是疫情中間,政治影響很多,未來公共衛生方面,需要補強政治學、媒體溝通。疫情嚴重度的時候大家非常團結,致死率降低後,大家意見就分歧,未來要讓大家更多體認到,亂的時候要團結一致,一致的行動,對疫情控制最好。近年來氣候變遷嚴重,可預期未來流行病頻率會越來越高,大家對公衛的認知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