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偷稅漏稅”,萬科雖即時迴應但市場仍不領情,A股港股股價雙雙大跌
本文共1775字
閱讀完約3分鐘
金融投資報記者 陳雨禾
4月2日,#萬科#成爲當天的熱搜話題之一。
消息方面,本週伊始,一份自稱萬科合作股東,文末印有多個公司印章,指責鬱亮等高管利用萬科“偷稅漏稅”等的文章,將萬科又一次送上風口浪尖。
而在上週,萬科剛剛披露的一份歸母淨利潤近乎“腰斬”、31年來首次不分紅的年報,同樣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據公司年報
萬科迴應稱嚴重失實
4月1日上午,煙臺市百潤置業通過煙臺萬林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微信公衆號發佈的一篇《關於鬱亮操控萬科謀取私利有關情況的反映》成爲市場焦點。相關文章稱:“萬科當前的債務危機並不是偶然事件,是以鬱亮爲首的高管人員利用萬科偷稅漏稅、中飽私囊,甚至轉移國家資產後的必然結果。”
記者注意到,這並非萬科方面首次遭遇類似質疑。據報道,今年1月18日,公司也曾被煙臺市百潤置業等多個合作方聯名舉報“偷稅漏稅”;直至1月20日,煙臺萬科纔對此發聲闢謠。
據證券時報報道,4月1日,萬科方面迴應煙臺市百潤置業發佈的“情況反映”內容稱:煙臺市百潤置業在網上發佈對本公司和公司負責人員的惡意言論,內容嚴重失實。煙臺萬科和當地合作方的糾紛,目前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相信法律會給出公正的判斷。相關不實指控和商業詆譭,已經構成對個人的誹謗罪和對公司名譽權及商業信譽的非法侵害,公司會採取法律行動維護合法權益。
然而,煙臺市百潤置業隨後再度通過微信公衆號發文,稱收到平臺推送的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針對此前文章的“投訴”,表示整篇文章都有事實依據,質疑鬱亮指使手下“拒不向稅務機關提交賬目”等,並強調“歡迎鬱亮董事長出來發聲”。
截至4月2日記者發稿,雖有多方報道提及萬科此前回應,但在其官網、社交賬號等平臺,記者暫未看到萬科方面後續的直接聲明或公告。當日,金融投資報記者也曾嘗試致電萬科集團投資者關係部詢問相關問題,但發現電話轉接後始終無人接聽。
消息持續引發熱議,萬科的股價也在2日出現大跌,截至收盤,萬科A股價跌5.35%,報8.5元/股,創下近幾年來的股價新低;港股方面,萬科企業股價收盤暴跌12.92%,報4.72港元/股,刷新公司上市以來的最低股價紀錄。
據Wind
31年來首次不分紅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萬科披露2023年年報也曾因“信息量大”收到了不少市場關注。
年報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公司實現實現營業收入4657.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7.6%;實現歸母淨利潤12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46.4%,幾近“腰斬”。
原因方面,萬科解釋稱,主要原因是開發業務結算規模和結算毛利率均有下降,且對部分開發項目計提了減值。
不過,在資金情況方面,萬科2023年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39.1億元,連續15年爲正;截至報告期末,本集團持有貨幣資金998.1億元,高於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總額624.2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年報透露的諸多信息中,更受投資者關注的還是2023年“不分紅”。
萬科年報稱,當前行業正在經歷深度調整,經過綜合考量,2023年度公司不派發股息,不送紅股,也不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
據公司年報
然而,在萬科的2023年年報業績會上,公司董秘朱旭指出,萬科此前已連續31年分紅。換言之,這是萬科30多年來首次打破分紅慣例,也令外界對公司的未來經營狀況愈發擔憂。
萬科:短期壓力仍然存在
針對目前狀況,萬科年報表示,利潤承壓,資金存量、現金短債比等指標出現下行,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短期壓力仍然存在。
在萬科看來,目前壓力一是規模過快擴張時期,部分投資判斷過於樂觀,這些項目消化還需要一段時間;二是儘管公司經營服務業務的能力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經營性不動產天然存在資金回收週期長、佔壓大的難點,有關融資機制成熟後才能完全解決。
這種情況下,萬科方面將着力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推動公司平穩渡過模式轉型:一是確保安全底線,2024年實現交易回款不低於300億元;二是堅定降槓桿,未來兩年削減付息債務1000億元以上;三是,堅定爲社會提供好產品、好服務,實現可持續的內生髮展。
除此之外,根據萬科年報,公司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表示自願放棄2023年度獎金,或自願放棄董事、監事酬金;且自報告披露之日起,公司董事會主席、總裁、監事會主席自願領取月薪稅前1萬元。
據公司年報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在一系列措施過後,萬科能否擺脫眼下面臨的諸多困境,仍有待時間的進一步考驗。
編輯|彭越 校檢|袁鋼 審覈|劉柯
本文爲|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聯繫金妹兒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