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總理記者會取消的效應(陳國祥)

人大之後的中外記者會原來是總理公開暢談國政的唯一機會,現在取消兩會後總理記者會,總理更加成爲總書記的政務執行長,難以伸張個人意志。(圖/中新社)

政治低度透明化的中共近日再關閉一扇窗。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婁勤儉宣佈,國務院總理李強將不會循例於人大會議閉幕後舉辦「總理記者會」,本屆人大「之後幾年」也不會舉行總理記者會,這個宣告形同爲黑箱政治加上一層帷幕。

在世人看來,此舉不僅使政治黑箱更加暗化,總理的對外話語權進一步限縮,地位再度下降,權力更加集中於一人身上。國務院總理的中外記者會不只是一面窗,也是權力大小的象徵。總理的職權是主掌內政和經濟,但11年來透過設置委員會或小組的方式,落實黨的總書記統管一切的決策模式,他直接掌控經濟大權,總理地位逐漸削弱。人大之後的中外記者會原來是總理公開暢談國政的唯一機會,現在取消兩會後總理記者會,總理更加成爲總書記的政務執行長,難以伸張個人意志,公開表現個人自主意見,讓人推斷總理將進一步臣服於總書記。

外界觀感中的中國政治,官員都是以臉譜示人,本身的主見、好惡與人味全被隱藏。總理記者會是僅有的表現真人、說出真話的場合,早在1988年4月,當年第七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應會議發言人曾濤邀請,新當選的中國總理李鵬和副總理姚依林等人在人民大會堂出席記者會,吸引了40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令國民內外人士耳目一新,也拉近了世人與中國官方之間的距離。李鵬總理後來在兩會後再度現身記者會,1993年起總理記者會趨於常態化。歷次總理記者會是面向全球直接溝通的一扇窗,也是行禮如儀的會議後的一個亮點,在中國官腔官調的政治風格中,唯一讓世人產生親切感與真實感的場合。

歷任總理也多留下名言,例如朱鎔基自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溫家寶稱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李克強則曾坦言,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又說月收入千元者有6億人。這樣有高度公關效益的節目取消之後,中國政治將更顯乏味、僵硬而不透明。

在世人的解讀中,無論這是習總書記的指示,還是李強總理不搶總書記鋒頭的體貼表現,都是權力向黨的總書記集中的一個表徵。實際上,中共二十大之後已經施行徹底的黨主政治,黨管一切,國務院奉旨行事,人大與政協更是權力邊緣化。尤其在2018年1月,中共二中全會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進一步將習的掌權時期長遠化、權力極大化,二十大之後更是由一個領導人帶領一羣助手掌理國政。中共二十大上,習總書記的權力更加鞏固,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及黨政幹部清一色由「習家軍」組成,先前還和權力沾上邊「前朝」勢力、紅二代殘餘、團派統統出局。

習的權力自此攀上頂峰,但此後的重大施政不太順遂,多方引發爭議。3年嚴厲執行清零政策,造成人道災難與民生困苦,對經濟造成的傷痕至今難以復甦。諸多立法未經公開討論,整頓民營企業的諸多決策突如其來,媒體、學者專家、各行菁英、民衆對國家大政的議論空間大爲限縮。

如果一個大國只剩一個腦袋做重大決策,只有一張嘴巴闡述國政、訓勉黨員與人民,其他任何人不得「妄議中央」,則「全過程民主」將淪爲宣傳。近十年來,從黨內到全社會,言論自由進一步壓縮,民企經營進一步管控,黨對社會的掌控進一步伸張。黨內外的意志統一了,意見清一色了,但異議幾乎全面消失,決策模式更加自上而下、自內而外,該有的異見、監督、制衡機制隱沒不彰。中共的決策過程與權力運作進一步集中化、主觀化與黑箱化。所謂「民可由之,不可知之」發揮到極限。

近半年一些大事發生了,但真實情況外界一無所知,各種揣測甚至抹黑紛至沓來,至今迄無稍解。比如,近半年內,外交部長秦剛失蹤了,國防部長李尚福失權了,火箭軍高級將領連鍋端醜聞不斷,究竟發生什麼事?一切密不透風,官方、媒體沒有隻字片語公開,習總書記及黨中央在漫無頭緒的猜測與議論中遍體受傷。

李強總理取消記者會慣例,或許只是因爲他沒有自信可以應對國內外記者咄咄逼人的提問,但引起的國內外議論與非議,卻甚於二十大中前總書記胡錦濤被請出會場的事件,因爲這牽涉到體制的開放度與透明度問題,也涉及權力配置問題。一個將改革開放喧天價響的大國、大黨,行事應從大處着眼,更應有全局性、全球性的關照。一個沒有黑箱遮蔽的政治體系纔是真民主的具體表現。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