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民調,真能決定候選人?

(圖/本報系資料照)

2024年1月13日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總統選舉結果揭曉,民進黨賴清德以40.05%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侯友宜33.49%居次,民衆黨柯文哲26.46%則最末。對於如此結果,相信全臺灣的民調學者與業者都鬆了一口氣,因爲民調終究是準的。

比民調,真能決定候選人嗎?先說答案好了,可以也不可以。說可以,主要是民進黨和國民黨各級候選人的黨內初選已行之有年,多是靠民調來定奪提名,並無問題。說不可以,則是去年底的「藍白合」就是因評比民調決定正副總統候選人未果,最終導致破局,雙方還含怨互槓。

以2018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臺中市長提名人初選爲例,盧秀燕在民調中即以50.30%平均支持率,贏過江啓臣的49.69%,亦即僅以0.61%些微差距險勝而獲提名。若按照統計學理,不是還要考量誤差範圍?甚至顯著性檢定嗎?但黨內初選的遊戲規則就是如此,rule is rule,一翻兩瞪眼,不能不服氣,而且外界都看得懂,不會有爭議。

可是2024年總統大選的藍白合卻非如此,儘管在前總統馬英九見證下,朱立倫、柯文哲、侯友宜於簽署「六點協議」如下:

一、馬英九前總統、國民黨、民衆黨,各推薦一位民調統計專家。

二、由民調專家檢視評估11月7日至11月17日,社會各界公佈的民調結果,及國民黨、民衆黨各提供一份內參民調的結果。

三、雙方同意,若超過統計誤差,由勝者得一點;若在統計誤差範圍內,由侯柯配得一點。

四、11月18日週六上午,由馬英九基金會公佈結果。

五、藍白合後,兩黨共同組成競選委員會,全力輔選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及兩黨推薦之立法委員候選人,不分區政黨票,由各黨各自努力。

六、在馬前總統見證下,國民黨及民衆黨承諾爲臺灣第三波民主改革建立典範,必須成立聯合政府。除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決定,其餘部會原則上依各黨派立委席次分配,民衆黨主責監督制衡,國民黨主責建設發展。

其中一至四點雖論及民調評比,但爲各推專家、檢視期程、勝負得點、公佈結果等大方向規範,並無何種民調才能收錄,如何進行評比等細節。國、民兩黨和見證的馬辦並未就此做任何溝通,僅直接推派三位代表與會,就註定了各說各話。

藍白合民調評比沒有結果,外界多把焦點放在統計誤差範圍,認爲藍營主張正負3%,而白營堅持就是3%,雙方無法合意才破局。不過這點反而單純,柯文哲的確說過「贏不到三趴算我輸…」,但問題是六點協議中的第三點白紙黑字就寫着「統計誤差範圍」,而非「讓三趴」。而所謂統計誤差範圍,依民調教科書所示,1068份樣本規模,在信心水準95%之下,抽樣誤差爲+/-3%,誤差區間即爲6%。關於此處,即便民衆黨代表求真民調總經理關智宇在接受《聚傳媒》採訪時也無法否認,只能辯稱「民調教科書是如此敘述,這無庸置疑,可見抽樣誤差自有定論,不該是問題。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2004年總統大選「連宋配」之所以成功,系因國民黨和親民黨先有合作對抗民進黨才能勝選的意願,雙方高層幕僚再協調將近一年才水到渠成,敲定國親合共推候選人,由連戰和宋楚瑜搭檔參選。二十個年頭過去,若有足夠時間比照政黨初選來量身打造民調,那促成藍白合的機會就大增,而本屆總統大選結局就有懸念了。

筆者身爲藍白合民調評比會議國民黨方代表,謹以此文留下些許見證。(作者爲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