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去年少90億,暑期檔“掛了”?深扒三部大片,我一言難盡
暑期檔“掛”了?
據國家電影局的數據,今年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電影總票房爲116.43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06.19億元減少將近90億元;而今年暑期檔觀影人次爲2.85億,比去年同期的5.04億觀影人次也減少了2.19億人次。從數據看滑落將近40%,票房成績與2014年的暑期檔票房基本持平,“十年努力,一着被打回原形”,各界嘈聲一片。
那問題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十年努力都功虧一簣了嗎?
我們再看另一組數據對比,2023年暑期檔總票房206.19億,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
《孤注一擲》38.49億,《消失的她》35.23億,《八角籠中》22.07億,《封神第一部》26.34億,《長安三萬裡》18.24億。
合計140.37億,佔比暑期檔票房68%,榜單中沒有外片。
2024年暑期檔總票房116.43億,票房排名前五的影片:
《抓娃娃》32.54億元,《默殺》13.5億元,《異形:奪命艦》6.42億元,《雲邊有個小賣部》4.99億元,《死侍與金剛狼》4.27億元。
合計61.72億,佔比暑期檔票房53%。
數據不會撒謊,一個檔期的熱度基本要看熱點影片的表現,2023年大熱影片實至名歸;而2024年暑期檔,曾被寄予厚望的三大熱門頭部,則表現不佳,他們分別是:
《逆行人生》,導演徐崢,票房3.56億元;《解密》導演陳思誠,票房3.32億元;《異人之下》導演烏爾善,票房1.18億元——這三部本應是前五之列的大片,最終加在一起也只有8.06億。
一個大檔期的成功,需腰部發力,更需要頭部帶動。
做個假設,扣除今年暑期檔排名前兩位的電影和失落的三大熱門總票房,這個暑期檔剩餘電影總票房是多少?62.33億。這樣再去比對2023年暑期檔五大之外的票房,我們看得出,底座還是牢靠的。
顯然,今年的火車頭出了問題。
對此,我專門諮詢了一位一直在影管公司工作算是業內行家的朋友,據他觀點,今年暑期檔表現,主要原因是缺少具備大衆傳播的影片。
傳統豪強喜劇類型,依然大熱,延續《熱辣滾燙》、《第二十條》熱度,《抓娃娃》表現不俗。
而同檔期另外三大則選擇了之前沒有嘗試過的創作製作方式,走創新的路線。
徐崢放棄喜劇選擇新現實主義路線,陳思誠勇闖電影工業化製造,烏爾善漫改。
從結果看,表現都很一般。
一、《逆行人生》:風評被無限放大
有網友對《逆行人生》評價,“窮人花錢進電影院,看富人演自己”,這個評價疊加了徐崢自身的風評,被無限放大。
2018年徐崢參與並主演的《我不是藥神》大獲成功,估計從那個時候開始,現實主義的種子就開始萌芽。
《逆行人生》是徐崢自導自演的第四部,前三部都是“囧喜劇”系列。
命運使然,徐崢的路人緣起於囧系列,卻也波折於囧系列。
2020年,《囧媽》在其他影片紛紛撤檔備映時,轉而選擇短視頻平臺播出,商業操作大獲成功,但也惹惱影院同行,被釘上了生意人的標籤。
從那時候開始,彷彿開始了一段漫長的水逆。
當《逆行人生》上映的時候,徐崢還要面對作品之外的全新評價。
“消費苦難”、“富人以窮人的方式收割窮人”,爭議伴隨着電影的上映,一部本需要共情來營銷口碑的電影卻一點情緒價值都沒有,票房無法達到預期也是必然。
徐崢曾說:“我覺得每個導演拍的內容,都是他們內在想要解決的東西,就算是一個恐怖片導演,他也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作爲演員的徐崢要改變自己,作爲導演的徐崢也有新的表達。但是,這次他的文青情懷並沒有被廣泛認可。
可以說,四年磨一劍的《逆行人生》,開啓了徐崢新的征程。
大起必然面對大落的風險,高期待自然也會太失望相伴。
二、《解密》:不太成功的創新
先看一組數據對比:
電視劇《暗算》,豆瓣9分,
電影《風聲》,豆瓣8.4分,
電影《解密》,豆瓣6.3分,
從口碑看,《解密》差強人意。
《解密》作爲麥家諜戰三部曲最後一部,因有珠玉在前,本就很難。
這次,自編自導的陳思誠,走出舒適圈,進入全新領域。運用工業手段,營造麥家小說中所描述的夢境,聲音畫面特效都很質感。而內容的核心——故事,採用典型三幕式劇情設計,緊扣人物命運和大時代,這很好萊塢。但是用抽象的夢境特效代替了感性的講述,這個嘗試看來並不成功。從映後口碑中可以看到太多“看不懂”、“平淡”的評價,甚至“故弄玄虛”,這是觀衆體會不到內容的核心。
很多身邊從業者認爲“陳思成導演電影《解密》,質量是很好。但是,可能不一定符合現在年輕人的觀影品味,特別是00後”。
而暑期檔之後,更多人也在探討一個問題“中國觀衆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我認爲,中國觀衆需要從故事中體驗到情感認同,抑或強烈的社會話題可以參與。而特效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否則,漫威電影在中國市場也不會越發勢弱。
《解密》在情感線中也做了很多文章,展現了戀情和歸家護家的觀念,但鋪墊和衝突不夠,觀衆無法感知,自然也得不到;而關於天才與周遭矛盾的話題,對熟知《奧本海默》、《模仿遊戲》的中國觀衆來說,遠沒有那麼衝擊和深邃。
顯然,陳思成導演有大格局大野心,他一步踏入了“工業革命”,並且在採訪中說,他未來還是會不斷嘗試。對行業來說,這是好事。
硬件上來了,期待軟件很快跟進,講好中國故事,直擊觀衆內心。
三、《異人之下》:去年的封神首週末後逐步拉起,而今年的異人則在第三日跳水
從營銷找原因,從口碑看結果。
電影在營銷期間,採用了影劇聯動的營銷活動,因爲網劇版之前口碑、播出成績都很好,電影顯然也希望借力原著強大的粉絲羣,這個過程卻忽視了原著黨對作品的忠誠捍衛力度。
原著黨拉起了第一波票房,也發佈了第一輪評論。
從馮寶寶選角,到戰力值,到劇情戲份,原著粉絲評價一波波。
呈現在口碑上,就是豆瓣只有5.4分,而網劇版則高達8.1分。
漫改是否要忠於原著?主觀審美不同答案自然不同。但原著黨不接受魔改,這從結果上已經證明。
因爲,這種輿論很快反饋到院線表現。
對比烏爾善導演的兩部作品《封神第一部》和《異人之下》,都是IP改編,特效、故事、演員實力相當。
開票都是首日4000萬左右,但去年的封神首週末之後逐步拉起,而今年的異人則在第三日跳水。
口碑沒守住,拖累上座率,自身不夠硬,缺少營銷點,贏不回市場,沒能復刻封神先抑後揚的軌跡,一路沉淪了。
公允講,電影很好看,結合了功夫、懸疑和漫畫,人物設定也刻意下沉年輕觀衆。但凡事都是雙刃劍,一邊討好了年輕人,就可能喪失成年人的市場。而對原著粉絲圈層閉合性預知不夠,更是壓力倍增。
至於,《異人之下》的後兩集,我始終覺得把三部曲,分剪上映,一直是挺懸的一件事。
當然,這也是烏爾善導演和營銷團隊未來幾年的課題。
綜合來說,一個成熟的大市場不可能只有一兩種類型能跑贏,一些失敗的嘗試也並不是創新本身的問題,反而貢獻了寶貴的經驗。
目前看,喜劇電影似乎是市場唯一通行證,沈騰加喜劇,更等於票房保證。而沈騰離開喜劇去拍《逆鱗》,似乎也立刻不靈。
但長遠看,如果真能以這個失敗的成績爲原點出發,短期的困難後,未來將會可期。畢竟,電影是與時俱進的文化產品,電影人應該永遠走在創新的路上。
“要多考慮到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目前想看什麼樣的題材來緩解自己生活的壓力;所有你的題材要站在老百姓的這個角度上去創作、去拍攝,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影管公司的朋友如是說。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棒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