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新文學背後的女性越劇“不會了”?
◎解三酲
一開始看到小劇場越劇《春花暮成雪》的宣傳,我便十分感興趣。一來是想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原生代退休後,在新編劇目上的“排列組合”是否能夠返本開新;二來是好奇,脫離最擅長的生旦對兒戲,越劇如何只用三個旦角來講故事,尤其兩位還同宗呂派。
如一件舊物
開場,當朱丹萍扮演的女學生說出那個隱在三個旦角背後的男性是留學東洋的“大先生”,而陳輝玲飾演的“媳婦”一角,是洪瑛飾演的“婆婆”送給大先生的一件“禮物”時,對現代文學略有了解的觀衆便都能猜出,三位演員扮演的是魯迅的母親、原配朱安以及妻子許廣平。
女子越劇的發展本身就和新文學,尤其是新文學的旗手魯迅密不可分。沒有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沒有袁雪芬主導的越劇改革。而“浙百”原團長茅威濤,其文人越劇創作的巔峰,恰巧也是捏合了兩篇魯迅小說的越劇《孔乙己》。
魯迅筆下的舊社會文人和舊社會女性早就在越劇舞臺上司空見慣,但魯迅背後的家庭,乃至新文學背後的舊式女人,尤其是那些被新文學家在某種程度上“犧牲”的舊女人,卻是很少被表現的,更不要說對新文學家的作爲作出反思。哪怕是劇種發展與中國女性翻身歷程若合符節的越劇,在這方面也是不足的。
而這齣戲,演員配置上“小生/理想男性”的缺位,本身就是對越劇傳統觀衆的一種冒犯,這是否本身就是一種性別反諷?舊婦和新人的扮演者都是一個流派,服裝上女學生的裙子比家庭主婦的袍子還長,是否暗示着即使新女性也沒能離開妻子的從屬地位?我的期待值被再度推高。
當然,越劇中不是沒有表現過新文學家。上海越劇院在魯迅誕辰百年(1981年)創排的《魯迅在廣州》,講的是1927年大革命時期魯迅思想急遽轉變的半年光陰。在他身邊的許廣平,在主要描摹魯迅犧牲自己、關愛學生、與校方背後國民黨勢力做鬥爭的羣像戲裡,戲份並不多。越劇所擅長的感情戲更是點到爲止,筆墨精省。
海甯越劇團原創越劇《西天的雲彩》講的是詩人徐志摩和他生命中三個女人的故事,也是本世紀頭十年的創排了。隨着時代的變革,關於女性的想法在這十幾年一日千里,這種美化男性主角、放大情感糾葛對女性生命意義的劇本,也不一定符合現在觀衆的口味,何況還沒有成熟的唱段可資再三品味。
而且,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也不全然是一個只生活於家庭之中的舊社會女性。離婚本身也是她事業開始的契機,雖然在當時也並非她自主的選擇。舞臺上的張幼儀,在離婚後再見徐志摩,還在感謝他的放手以及徐家對她事業的成全。
越美越殘酷
但是很遺憾,《春花暮成雪》的故事並沒有迴應,甚至完全打破了我在看戲之初的期待。雖然主題足夠先行和尖銳,但情節冗長、節奏拖沓,全靠女學生旁白推動劇情也難以忍受。而當劇情衍進到女學生出獄後回到北平,看到“媳婦”打算賣掉大先生舊書時加以阻止,我以爲“媳婦”在經歷漫長歲月的折磨後會變得尖刻,會堅持賣書,會對最終成了妻子的女學生語出嘲諷——就像她在面對對方喊出的一聲“師母”時的反應一樣。沒想到她毫不掙扎地接受了對方辯手的觀點。衆所周知,魯迅的遺囑是“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忘記我,管自己生活”,顯然爲了生活賣掉舊物更符合他的精神,雖然這不利於文學史研究,也不合於史實。
“媳婦”被丈夫一直冷待,從禮物變成舊物,從舊物變成遺物,居然在結尾時仍然十分感激命運的安排,唱到嫁給大先生一生無悔,不嫁大先生一生乏味。我以爲全劇對媳婦犧牲、奉獻的鋪陳是勸百諷一,曲終還會奏雅,沒想到是完全的修舊如舊,就如同劇名“春花暮成雪”只是一種比喻。面對這種新世道容不下的舊式女性,此時的比喻越美,就越殘酷。
就像本劇,主演的表演越細膩,唱腔越醇熟,就越讓觀衆爲她爲這種劇本浪費創作力而感到惋惜。陳輝玲,是多麼擅長演這種被時代而不光光是被男性所辜負的角色啊,從《陸游與唐婉》中的唐婉,到《藏書之家》中的花如箋,這次不過是又在這類角色中添了不甚出奇的新一個,還是停留在了舒適區。
放棄太可惜
我一向十分不喜新編戲在結尾非要主角用大段唱來直抒胸臆,這就是偷懶。好比劇作的前95%寫了一篇非常爛的記敘文,人物劇情都沒寫到位,但沒關係,大筆一揮,最後來一大段唱議論一下,拖沓收尾。凡是這麼安排的,一律視爲主創的不自信。
最好的結尾要麼是豹尾,嘎嘣斷了——傳統戲就這樣,因爲對錶演和故事都有信心;早期電影也這樣,一個“完”了事。要麼是留有餘韻,是下場門留給觀衆的背影。觀衆在欣賞整齣戲的唱唸以後,需要回味一下,緩衝一下,好比現在電影的字幕環節還有主題曲和一些花絮。但這時候不宜用繁複的唱做來層類疊加,會給演員和觀衆增加負擔。
今日的越劇,能不能只“順拐”地白描甚至讚頌舊式女性的犧牲?當然可以,但那又何必新編呢?多得是這樣的經典。今日的越劇,可不可以不站在同情、反思乃至超越的角度,表現新文學背後的舊社會女性?當然也可以,只是放棄了自己最熟悉的陣地,太可惜。就像《魯迅在廣州》中魯迅的扮演者、越劇男小生劉瓊談到創作要不要上難度、用一整出大戲來演魯迅時說:“如果(魯迅先生誕辰)一百週年我們‘紹興戲’不紀念他,二百週年紀念日就輪不到我們啦。”攝影/尹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