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聽有人瞎編, 唬人的日本大佐很普通, 就是元帥大將的檔次也不高

二戰時期日軍的軍銜看上去十分特別,初一看還很唬人,有的人不知道是真不懂,而是把網友都當傻子,萬分吹捧舊日本軍銜,比如像《日軍的大佐有多牛,給個少將都不換》,大肆吹捧日本的大佐級軍官,說得好像天上有、地上無似的,而且傳播量十分廣泛。

其實,這種論調能夠廣泛傳播,得益於“大”和“佐”兩個字的組合。“大”聽起來就能高大上,顯得比“上、中、下”要高級,而“佐”在漢字裡顯得很有古味,比“校”、“尉”聽起來更有韻味,所以乍一聽,感覺這種軍銜的“B”格是怪高的。

這其實完全是翻譯的問題。現代軍銜制發源於近代西方,一般將軍官分爲三等:將、校、尉(個別國家還有個“帥”,每等裡面又分爲上、中、下三級(少數國家還有一個“大”級),以區別軍官的級別高低。當中國引入這套體系的時候,需要用中文來對其進行表述。

這並不是說外國就是這樣稱呼軍銜的,只是在翻譯到國內的時候,要用最接近、最貼切的詞語進行代替,所以軍銜在國內的叫法只是對國外軍銜稱呼的漢語替代而已,至於用什麼詞來代替,並不是絕對的,主打一個通俗易懂、便於理解。

而日文則不同,日文與中文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別是其中還繼承了很多古漢語的說法和措辭,即使是不懂日文的人,在很多時候,光看日文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所以翻譯日文的時候,很多時候並需要尋找最能貼切表達其含義的詞語,很多時候是用已有的、相近的詞語,甚至是原文照搬過來。

而舊日本軍隊軍銜的翻譯就存在這種現象,其一般分爲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9個級別。注意到沒有,沒有“上”這一級,而且用“佐”代替了“校”這一等。也就是說“大佐”其實就是“上校”,這完全是翻譯習慣問題,而不是“大佐”這個軍銜有多麼高級。

舊日軍有個習慣,爲了樹立部隊長的絕對權威,是不設副職的,從總軍、方面軍這樣的戰略單位,到中隊、小隊這樣戰術單位,一般都只有一個正職的部隊主管,而沒有設立副職,所以其軍銜對應的職務一般都是固定的。

佩戴“大佐”軍銜的軍官一般是聯隊長,大概相當於國內的加強團團長,同樣是上校軍銜,一個普通的中層軍官而已,雖然也重要,但遠談不上不可替代的高度。而舊日軍的“少將”一般是旅團長,說聯隊長不願意當旅團長,恐怕聯隊長們第一個要跳出來同你比劃比劃。

同樣的,“大尉”、“大將”聽起來高檔,同樣對應的只是“上尉”、“上將”而已,只是翻譯不同,給人的感覺聽起來高檔而已。

另外說一下,舊日軍雖然有“元帥”這種稱呼,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種軍銜,更像是一種爵位,因爲他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對資深大將的表彰和榮譽,得到元帥稱號的軍官仍然是大將軍銜,其正式的稱呼是:“元帥閣下、某某大將”,類似於中國三個的“斄鄉侯、驃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