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談ESG 重啓核電吧
(圖/路透)
全球的風向都在轉,爲什麼臺灣總是慢半拍?全球現在最在意RE100的國家,很有可能是後知後覺的臺灣。
日前在朋友敘餐,新認識的一位先生聽到我的工作跟能源有關,興致勃勃的問我懂不懂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我只能尷尬的說這不是我的專長。說實在話,在國外的輿論已經很少看到ESG這個概念了。ESG其實就是把氣候變遷意識跟DEI種族性別多元意識裹成一團的結合體。在川普上臺前就已經有很多人詬病這是行不通的企業化「政治正確癌」;川普上任後,更是大退流行。
君不見美國各大銀行包括高盛、富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花旗及美國銀行,爭先恐後的在川普當選後退出聯合國淨零銀行聯盟(NZBA),他們知道新總統是不吃這一套的。科技業雖然還沒有正式宣佈放棄他們的減碳目標,但也都已各自做出調整。
基本上,每個美國科技巨頭都有對核能做出接受或至少妥協。亞馬遜、微軟和谷歌都直接簽下購買核能承諾,連之前最反核的蘋果也承認「核電就是綠電」。
如今,川普上臺沒幾天,馬上就退出了巴黎協定,不但喊停風電計劃,還詬病風機「又醜又貴」。他的能源政策是拜登時代的180度轉彎,「我們要鑽油,寶貝,鑽油」,唯一跟拜登在能源議題上相符的只有堅持美國核能發展的重要性。
上次川普退出巴黎協定,歐盟挺身而出穩住了全球綠色轉型的局面。但是此時非彼時,現今歐洲的國力遠遠不及當時的2017年,歐洲的經濟成長早就輸給美國,承受不了2022年俄烏戰爭引起能源危機的重擊。在民怨四起的狀況下,「歐盟綠色政綱」的支持度大不如前,目前看到的是許多項目的拖延,但如果極右派支持度繼續上升,很有可能歐洲對綠色轉型的堅持也會崩潰。這樣一來,對努力研究碳足跡、ESG、買綠電、加入RE100的臺灣企業是情何以堪?
並不是說臺灣應該老是跟着國外的風向走,但如果真的是要跟國際風向的話,是不是至少要跟到最新的風向?而不是大家都在跳華爾滋舞了,只剩下臺灣一個在跳恰恰?
也不是說氣候變遷不是重要的議題。畢竟,它是一個物理現象,不是一個政治現象,我也認同臺灣有臺灣的義務。但是,如果臺灣真的要降低碳排的話,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應該是重啓我們的核電廠纔對。如果對實質減碳最重要的事情不做,當國際轉向卻又後知後覺慢半拍,這最終將會是個昂貴的錯誤。(作者爲潔淨能源推廣協會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