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臺灣狐蝠全臺剩不到200只 花蓮就佔超過1/4爲本島最多

臺灣狐蝠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近年在花蓮市美崙溪口發現蹤影,縣府與林物局合作,密切觀察保護。(花蓮縣政府農業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縣農業處辦校園環教推廣,帶國中小師生夜觀狐蝠,將保育理念紮根校園。(花蓮縣農業處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瀕危的臺灣狐蝠是臺灣體型最大的蝙蝠,數量稀少,推估全臺僅剩不到200只,亟待搶救,其中花蓮就佔超過1/4,是本島最多,近年陸續在市區美崙溪畔及校園等28處,發現臺灣狐蝠身影,縣府持續監測狐蝠的族羣,併到棲地美崙溪周邊4所學校舉辦環教推廣,瞭解狐蝠族羣,守護狐蝠。

臺灣包含臺灣黑熊、石虎、歐亞水獺、草鴞等40多種瀕臨絕種的動物中,又以臺灣狐蝠最是危急,花蓮縣早在日治時期的1931年崛川安市「臺灣哺乳動物圖說」就有臺灣狐蝠在花蓮港街附近捕獲紀錄,隨後1992年、1994年、2006年、2015年及近年,均有記錄現蹤公園、校園、步道等處。

縣府農業處長吳昆儒表示,臺灣狐蝠目前族羣量介於78到177只之間,其中花蓮市及周邊地區存有本島已知唯一的穩定族羣,推估族羣量介於29到52只之間,花蓮市及周邊區域是本島唯一的穩定族羣,亟待保護。

縣府與林物局合作,針對狐蝠監測記錄,並委託研究團隊今年在曾發現狐蝠的中正國小、明禮國小、北濱國小及國風國中連辦8場環教課程,今天選在罕見觀測到狐蝠媽媽帶着狐蝠寶寶出沒的北濱國小,舉行成果發表會,縣議員徐子芳、楊華美都到場擔任生態小講師,爲師生進行有獎徵答,寓教於樂。

長年觀察臺灣狐蝠的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長鍾秀綢說,目前有40多名經過訓練的志工參與觀察,架設28處觀察點,在花蓮、吉安及壽豐等市鄉都曾觀察到,並陸續拍下珍貴影像,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狐蝠,共同保育這個珍稀物種。

臺灣狐蝠頭體長約20公分,雙翼展開可達1公尺,主要以花朵、果實、樹葉、花粉、花蜜爲食,頸肩部有一環繞金黃或乳白色的短毛,相當醒目,吻端因突出,似犬類狐的鼻子及頭型,稱爲「果蝠」,又以花朵、花粉、果實及嫩芽爲食,亦稱「果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