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鬼蝠𫚉現身花蓮海域 賞鯨船近距離觀察紀錄

鬼蝠𫚉在東部海域被賞鯨船隊目擊,讓研究人員感到興奮。(多羅滿公司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鬼蝠𫚉」通常不會靠近船隻,目測約有5、600斤,研究人員可近距離拍攝到他們在水裡悠遊的畫面。(多羅滿公司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研究東部鯨魚生態的賞鯨船隊,日昨在外海意外發現了一隻重達約5、600斤的鬼蝠𫚉,這種魚類除了罕見,還距離船隻相當近,可以近距離拍攝觀察,讓人相當驚訝,賞鯨船業者呂世明表示,雖尚無根據鬼蝠𫚉出現是否與近期地震有關,但罕見鬼蝠𫚉現身讓研究人員感到興奮,將進一步瞭解此現象的原因和影響。

暑假賞鯨活動盛行,賞鯨船隊通常能夠輕易地觀察到鯨豚,這是因爲鯨豚需要定期浮出水面、換氣,例外如旗魚、曼波魚都曾被目睹,然而這次卻自東部海域發現數量已不多的魚種,賞鯨船業者表示,「鬼蝠𫚉」通常不會靠近船隻,目測約有5、600斤,當天天氣炎熱,海水相當透徹,可以近距離拍攝到他們在水裡悠遊的畫面。

長期推廣海洋教育的多羅滿賞鯨公司總經理呂世明表示,由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的研究船隊,每季都有10個航班,每個航班觀察5個小時,該計劃由財團法人宏碁基金會支持,觀察研究找出可能大海存在的各種相關性,及尋找可能存在的關聯性。對海洋生態保育和生物多樣性研究作出貢獻。

他說,鬼蝠𫚉的出現引起了更大的關注,因爲這種魚類通常不會靠近船隻。儘管目前尚無科學根據能夠確定鬼蝠𫚉的出現是否與地震有關,但對於遇到罕見的鬼蝠𫚉感到興奮,他們表示將繼續與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合作,進一步瞭解這一現象的原因和影響。

根據漁業署資料,鬼蝠𫚉體型大、成長較緩慢,可能要8到12歲才成熟,每4至5年才生1胎,且1胎只生1尾。但鬼蝠𫚉易被流刺網、拖網、延繩釣、定置網或鏢旗魚等多種漁業漁法捕獲。因此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已將鬼蝠𫚉列入瀕危等級,華盛頓公約(CITES)也於2014年9月將鬼蝠𫚉列爲附錄II貿易管制物種。鬼蝠𫚉自2018年爲我國列爲禁捕物種後,如有意外捕獲,只要通報混獲生物資訊並將動物釋回海中,就不會觸法。

呂世明說,也會在每一次的航程中,提醒人們重視海洋保育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積極探索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和意義,以確保我們的海洋資源能夠永續發展。日前正值暑假,歡迎更多人前來花蓮出海觀賞這些奇特的海洋生物。

呂世明分享,近期花蓮外海最近發生了連續不少有趣的事情,除了鬼蝠𫚉,抹香鯨也在花蓮外海連續出現了5天。這一現象吸引了許多人在暑假期間前往花蓮觀賞這些神秘的海洋生物。每一次野望的觀察航班.都能提醒人們重視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發展,並增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