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國力都佔優的唐朝,卻爲何對吐蕃屢戰屢敗,還淪喪大片疆土

唐代的武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盛業”,不僅建國初年便一舉擊破困擾北中國近百年的突厥,甚至跨海征伐並降服朝鮮半島,擊垮企圖東進的日本,其疆域開拓幾乎達到了漢家王朝的巔峰。

但雄踞西南的吐蕃帝國卻始終窺伺着唐王朝,不僅時常染指並最後吞併西域,甚至曾多次攻破都城長安,極大削弱了唐朝國力。

按理說,無論是兵力還是國力,唐朝可謂佔據優勢地位,但爲何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屢屢失利,最後引得吐蕃崛起並淪喪大片疆土?

上圖_ 吐谷渾 與 吐蕃

唐蕃戰爭轉折點:兵敗大非川

隋唐兩朝都採取關中本位政策,關中不僅以善戰的武士和豐沛的糧草支持戰爭,更是自南北朝以來關隴貴族的老家,可見該地對於唐朝的重要性。特別隨着疆域的開拓,唐朝的勢力不斷向西進取,逐漸取得了西域與河湟谷地,成爲拱衛關中和長安的屏障。

但這一樂觀局面很快便被從高原上崛起的吐蕃帝國打破:吐蕃不僅開始積極向東攻略,並企圖吞併佔據青海的吐谷渾,趁機向北佔據西域。面對這一棘手的挑戰,唐朝也開始積極調整戰略,在平定高句麗後,將戰略重心放到了帝國的西陲。很快,被吐蕃侵擾的吐谷渾可汗向唐朝請求援助,這使得唐朝掌握了主動權。

上圖_ 大非川之戰,唐高宗總章三年,唐與吐蕃爲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今新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四鎮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吐蕃軍隊直接駐紮在被其強行吞併的吐谷渾故地,對西域構成直接威脅。次年,吐蕃大將論欽陵便率領40萬吐蕃主力北上入侵併攻佔了安西四鎮。如此一來,關中和長安馬上要暴露在吐蕃軍隊的兵鋒之下。爲實施圍魏救趙的戰略,並趁機奪回吐谷渾,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當年四月初九,唐高宗便任命薛仁貴爲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爲副,領軍5萬精銳反擊吐蕃,並佔據青海西部,以實現“護吐谷渾還國”。

所謂“邏娑”,便是吐蕃帝國的都城邏些(今拉薩市),此次薛仁貴被任命爲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可見唐朝上下不只是希望薛仁貴可以吸引吐蕃主力併爲唐軍收復安西四鎮創造條件,更是有着一舉消滅吐蕃主力併入主高原的野心。

上圖_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

起初,薛仁貴的進展確實比較順利,唐軍經過鄯州(今青海樂都)到達青海湖南邊的大非川后,薛仁貴決定讓副將郭待封率軍2萬在大非川守護唐軍輜重糧草,自己則親自率軍輕裝奔襲並尋覓吐蕃軍隊。很快,唐軍遭遇並大敗吐蕃軍隊,而且乘勝進佔烏海城。據《新唐書·薛仁貴傳》記載,“遇賊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回至烏海城,以待後援。”

但由於副將郭待封擅自率領唐軍輜重部隊冒進,結果被吐蕃軍隊擊敗,失去大批輜重和糧草的薛仁貴被迫退守大非川。對峙多日後,唐軍力戰不支而潰敗,薛仁貴也只得“與欽陵約和而還”。之後,吐蕃軍隊佔據了青海西部、安西四鎮。唐朝被迫將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吐谷渾之地亦被吐蕃徹底吞併。

上圖_ 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那麼,爲何唐軍在大非川之戰中遭遇失利,並且唐朝對吐蕃的戰略也轉向消極,直到喪失安西四鎮並被攻破長安呢?

首先,副將郭待封擅自起兵冒進要負首要責任。

正是冒進造成唐軍失去大批輜重和糧草,並丟掉牢固的營地,故而陷入四面受敵的險境。此次戰爭原本是朝廷“圍魏救趙”戰略的一部分,也就是薛仁貴率軍尋找並吸引吐蕃主力,爲唐軍收復安西四鎮和河西爭取時機,並積極尋找圍剿吐蕃主力的機會。雖然郭待封的擅動打亂了薛仁貴的戰略,但武德充沛的唐軍幾乎全軍崩潰。

上圖_ 唐朝軍隊

其次,唐軍遭遇高原反應,無法發揮全部戰力並屢屢受限。

從漢代開始,中國已有關於高山病(也就是高原反應)的記載。但古人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病症,只知道在“雪山,障氣千重,層冰萬里”,唐代《通典》卷190《邊防典六》記載吐蕃地理時說道“山有積雪,地有冷瘴,令人氣急,不甚爲害。”古人一直認爲在高原遭遇“瘴氣”才發生頭暈無力乃至於昏厥的症狀,但其實應該是高原反應。

雖然薛仁貴部唐軍在大非川遭到吐蕃主力的毀滅性打擊,但兩軍實際上勝敗決在烏海。而烏海(託索湖)自古便是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就經過這裡,海拔在4000米左右。而薛仁貴部自河湟谷地的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出發,要到達烏海或大非川,實在是經歷了一個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急速前進的過程。而參戰唐軍據《舊唐書·吐蕃傳上》記載,基本上由“關內、河東及諸州驍勇”組成,其中大部分應屬於“初上高原者”,這批來自中原的軍隊當然更容易發生高山(原)反應了。

上圖_ 吐蕃軍隊

最後,高原不適合唐軍長期屯駐,更不適合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所以難以牢固佔據。

唐朝和吐蕃自始至終,始終圍繞着青海湖周邊地區在爭奪,特別是青海湖和赤嶺(今日月山)正好是分界線:唐軍向西就到了海拔過高的高原,高原反應讓唐軍疲憊不堪;而吐蕃軍隊向東就下到河谷甚至是平原,但溼熱氣候也讓習慣高寒的吐蕃人極端不適。所以唐軍更願意在河西走廊與河湟谷地屯田,吐蕃則尋找時機蠶食西域並南下關中。

上圖_ 河西走廊示意圖

大非川戰役失利後,唐朝再也沒有以“邏娑道”或“邏些道”命名的行軍道,可見唐朝起初的躊躇滿志已經崩潰,此戰之後,唐朝徹底放棄了積極進取的戰略,只得退守青海東部的河湟谷地並積極謀求西域,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對吐蕃戰爭,甚至逐漸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採取了收縮戰略,大批西域軍隊被調入關中平叛,吐蕃趁機蠶食西域並截斷了絲綢之路,兵臨長安,隨時都可以進兵入侵關中和川蜀。

作者:蘇燦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於賡哲:《疾病與唐蕃戰爭》,《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2]王吉林:《從大非川之役到中宗時代與吐蕃的關係》

[3]林冠羣:《由地理環境論析唐代吐蕃向外發展與對外關係》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