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攝影上桌 端出一道道文化臺菜
評審姚瑞中(左)與參展者劉千鈺在攝影上桌活動中對話。(鄧博仁攝)
攝影上桌活動現場。(鄧博仁攝)
攝影上桌活動吸引許多國內外遊客參觀。(鄧博仁攝)
黃弘川來自香港,2014年移居臺灣,目前定居新竹北埔,長期記錄這片他居住的土地。(鄧博仁攝)
湛文甫以太陽能爲題材,再將作品製作呈現於太陽能板上,媒材及議題選擇很恰當,吸引許多國內外參觀者好奇。(鄧博仁攝)
黃新鈞同時是設計師也是攝影師,他用攝影、設計來探討自身與生活環境的痕跡。(鄧博仁攝)
冬至,走進剝皮寮,展間一桌桌圓桌上,端出不是湯圓,而是一件件動人的故事,他們用攝影、影像說出。剝皮寮搭上圓桌,點出了臺灣傳統社會宴客的氛圍,來參加的有一般民衆、國內外遊客、及遠從北中南喜好攝影、藝術的專家及老師們。只要喜歡都可以成爲坐上賓與餐桌上的主人聊聊。
參展者蔡定邦甫以《本是同根生》一書獲得巴黎光圈攝影書獎,他以影像紀錄手足之間的無限羈絆,藉由書籍探討親情關係與身分的認同,紀錄了分離與連結間的複雜情感。此次參展主題是記錄一位72歲洗碗工金雲阿姨的故事,揭露了被攝者認爲什麼纔是性感,什麼又是美。同樣的,他也將此創作做成一本手工書於現場展示。
湛文甫以太陽能爲題材,再將作品製作呈現於太陽能板上,媒材及議題選擇很恰當,他傳達氣候變遷傢俱能源危機,再生能源成爲發展中心,卻伴隨「綠色衝突」的隱憂。
廟會、宗教信仰一直是許多人關注的題材。劉千鈺以基隆中元祭爲題材,紀錄每年農曆七月基隆鑼鼓喧天,接引先人、無主孤魂的過程,他試着以鏡頭去理解、找尋、拼湊,提出對信仰的提問「何謂信仰?」。薛敬議《遊神。神遊》拍攝扮演「大仙尪仔」的人與神的連結,他好奇問,「神像中扮演的人,透漏出疲憊出神樣態,那種神遊狀態,是否會和遊神互相呼應?」
參與這次《2024年攝影上桌:交結》評審的姚瑞中老師,在看完作品後表示「在臺北萬華剝皮寮舉辦的「攝影上桌:交結」活動,經過三天審慎評選,年輕世代攝影家也許缺乏展覽空間、出版管道、裝裱後勤等,但仍展現出強韌生命力,議題除了家庭血脈與臨終關懷、廢墟棄景與居住正義、民俗神鬼神秘學、蓋亞意識覺醒術等諸多議題外,書籍設計與展示手法更是多元活潑、饒有趣味,在此AI當道的影像世界,手工精製與限量版次似越發興盛,值得人們細細品味並收藏之。」
活動主辦人、一影像創辦人馬立羣在多屆從臺南主辦,首次移師臺北他做出了迴應「我覺得這是最特別的地方,第一是地點,這次是第一次在臺北辦理這樣的活動,而且是選擇剝皮寮非常符合這個活動的一個氛圍,第二是這次參選的作品非常多元,而且質感非常好,第三是這次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參展者在圓桌上面的一個創意,因爲這一屆有特別希望作者針對圓桌來做一個圓桌上的策展的一個想法,所以每位參展者都很花心思在自己的展位上思考如何將作品透過圓桌的方式去展現出來,所以非常多的作品讓我非常驚豔,另外就是或許在臺北的關係,非常多喜歡攝影的人、攝影老師、專家們都有到現場給參展者,很多的想法與對話,這也是我覺得感到非常開心的地方」。
攝影上桌最後一天,活動最後一場壓軸演講就是姚瑞中老師《攝影訪談輯6》新書發表會。此書收錄了全會華、林添福、何經泰、侯聰慧、張美陵、簡永彬、梅丁衍、何孟娟、陳擎耀、黃迦等10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