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自己買便當、不敢去圖書館… 社交恐懼症是病嗎?

文/<常春月刊>499期 畢翠絲

一名大學新鮮人,不敢到自助餐店買便當,不敢和便利商店店員說話,不敢去圖書館自習,沒有生活的動力,一個多月後只好辦理休學,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行爲,對於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來說,都顯得艱難。

「社交恐懼」是近年爆紅的詞彙,不喜歡社交就稱自己爲「社恐」,知名演員梁朝偉便自爆有社交恐懼。究竟社交恐懼症是不是一種疾病?心理師指出,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在社交場合與他人互動時,覺得全身不自在,感到極度不安。

社交恐懼症的特徵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暨開業心理師羅惠羣表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衆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講話不知所云,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常稱爲「社交恐懼症」或「人際恐怖」。在社會交往中想像成功的體驗少,想像失敗的體驗多,沒有自信,總認爲自己沒辦法。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阻礙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

❶生理反應:因緊張、害怕而滿臉通紅,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頭暈、大量冒汗、顫抖、噁心等。

❷心理反應:在大衆場合下有逐漸失控的感受,腦中出現負向語言或念頭,「他們一定覺得我怎麼樣」、「他們一定會覺得我很爛」、「我就是這麼爛的人」、「我能力這麼差,哪有什麼資格跟這些人講話?」、「人家這麼有錢,怎麼可能理會我這種窮酸鬼」,一些毀滅性的想法衝擊自我概念。

與過去的創傷經驗有關

跟過去的創傷經驗有關。嚴重的排擠霸凌、家庭衝突、創傷、虐待。成長過程中,一直接收到負面語言,例如「你很爛」、「你沒用」等字眼,長大成人後,在人際相處上聯想過去一些不好的經驗,引起高度的焦慮、痛苦反應,引發體內激素的變化,相處時態度戒慎恐懼、過度小心翼翼,最後造成社交功能的損傷。

由於自己放不開,腦中思緒也較雜亂,對方一個眼神沒什麼特別含意,不自覺地擔心過多,容易負面解讀且自我貶低,容易過度聯想與反應,腦中反覆冒出:「他們不喜歡我」、「我沒辦法跟他們做朋友」,自己去驗證一些過去的負向標籤。

許多心理的困難常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想到要跟朋友聚會,手心開始發抖冒汗,準備出門時覺得:「今天又要收到好多的指責和批評」,行爲開始退縮,覺得出門很不舒服,身體狀態不好,心裡也不舒服,乾脆不要去。

另外一個社交恐懼的原因,覺得社交行爲花了太多的能量,乾脆選擇封閉。人類是羣居的動物,華人世界強調家族主義、集體主義,跟西方國家強調個人主義有些差距。親戚之間逢年過節的碰面,容易受到長輩的壓力;小時候父母時常嚴格要求對大人要有禮貌,過度嚴厲也容易造成兒時創傷,試圖逃避成爲被注意的焦點,反覆擔憂會出糗或表現不好,不斷分析自己的表現。

數位時代助長社恐?

羅惠羣指出,數位時代網路上其實也有很多人,可能有某部分類似社交恐懼的狀況。很多人在線上的人際關係跟線下有很大的差別。COVID-19疫情後出現顯著的變化,有些人還不到社交恐懼症的程度,可能面臨社交困難的情形,有網路就方便許多,疫情這幾年幫了很多社交恐懼的人,不用跟人面對面,物品放在門口,可以完全不用接觸,也不用到某個情境,可以待在熟悉的環境,對一些人來說,反而比較自在。

是害羞、內向,還是社恐?

害羞內向本身很常見,也很正常,害羞內向或外向是個人的展現,不見得好或不好。害羞內向的人仍然有好朋友,只是數量上不一樣,朋友相知深交。有些性格外向的人,反而覺得寂寞,朋友人數雖多卻不深交。華人的社會期待孩子表現開朗、舉止大方、廣結善緣,與其他人合作跟合羣,至於怎麼看待害羞或內向,有文化的影響。

羅惠羣診間曾遇過一名35歲男性業務,已工作4、5年,因爭取晉升管理職壓力暴增,對達成業務目標有強烈的擔心,與此同時,有位論及婚嫁的女友,未來規劃買房、生子導致經濟壓力。由於個性比較敏感,原本在公司裡跟主管同事相處就時常察言觀色,那陣子特別敏感,認爲跟主管相處不太對勁,開始患得患失。

某天,在尖峰時刻搭火車拜訪客戶時,因車廂內擠滿了人,突然一口氣接不上,開始呼吸喘、不舒服,所幸有乘客讓座給他,身體慢慢恢復,心想可能太疲累在家休息幾天就好。隨着晉升日期愈來愈靠近,後續在拜訪客戶時,常出現胸悶、心悸的狀況,身體愈來愈不舒服。有一次,到熟識客戶的工廠拜訪,因機械聲很大,當場昏過去,短暫休息後漸漸恢復意識。

他擔心身體出了問題,到醫院做心臟等相關檢查,醫師表示身體沒問題,建議他到精神科就診,診斷出有社交恐懼症,精神科醫師開了抗焦慮的藥,服藥一個月左右轉診來諮商。經過半年的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跟女友、家人和主管的關係有一定的恢復,也能繼續回到跑業務的生活,後續也達到晉升管理職的目標,也順利步上紅毯。

由於社交恐懼症影響生活機能,無法上課、上班,造成功能損失,對人際相處產生嚴重的影響,使得交友的頻率下降,進入惡性循環。每個人都需要跟他人互動,當社交恐懼症越來越嚴重時,有些患者會主動切斷人際關係,身旁朋友想關心都會被拒絕,採取已讀不回或封鎖做法會讓身旁朋友覺得受傷,引發更大的人際誤會。

藥物與認知治療,雙管齊下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式雙管齊下,可從藥物與認知行爲着手。

❶藥物治療:搭配抗焦慮藥物,讓患者能入睡。

❷建立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做放鬆的訓練跟自我概念的認知訓練,例如冥想或呼吸放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以便降低焦慮的程度。

❸認知行爲治療:做創傷治療,瞭解與人互動曾經有哪些創傷經驗,穩定情緒,提升自尊與自我功能,不批判也不介入想法,給予肯定與鼓勵。處理不當的連結,患者會過度解讀其他人所散發社交的訊號,做認知改變的訓練,幫助患者重新解讀社交訊號。

做後續的協助,讓患者恢復社交功能,例如患者一直認爲別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此時可邀請家人、朋友一起協談。也有些患者是在網路或通訊軟體受到暴力攻擊或霸凌,有很多衍生出來的問題,也需要一併評估做調整。

羅惠羣提醒,日常生活中,難免有焦慮不安的時刻,但是如果焦慮狀態已強烈到非常困擾,或嚴重影響人際互動與工作表現,記得善用心理衛生資源,來獲得專業協助。

延伸閱讀:·快對照檢查!消防署列「地震包必備清單」 一定要放在隨手可拿之處·爲何睡覺發生地震「要先留在牀上」?專家解答 想保命這3動作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