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污名化,小米已經到了next level

鞭牛士 今日報道

7月19日晚間,一年一度的小米“科技春晚”落下帷幕,今年雷軍以“勇氣“爲主題,分享了造車三年來的心路歷程。

雖有過坎坷、迷茫和彷徨,但造車這條路上,小米一直信念感十足。“一個人對奇蹟的信念,永遠是一個奇蹟能夠產生的首要前提。”三年多前,小米正處多事之秋,內外交困,《人類羣星閃耀時》一書中的這句話鼓舞了雷軍,更加堅定了他造車的決心。

在播放完一段雷軍親自駕駛小米SU7賽道漂移的視頻後,現場在一陣歡呼雀躍聲中迎來了高潮。雷軍宣佈,小米汽車的目標是“十年之內,成爲紐北最快四門電車”。

小米造車起初是一場並不被看好的冒險,從宣佈造車到小米SU7正式亮相,都遭受了不少外界的質疑。尤其是在小米SU7亮相後,最大的質疑聲來自,蘋果造車十年都幹不成,憑啥小米三年就能幹成?

還有人調侃:“軍,收手吧,外面都是XX。”幾乎所有人都以爲小米SU7賣不動,但小米SU7超預期表現,累計訂單超10萬臺,爲小米打響了翻身仗的第一槍。面對隨之而來的交付質疑聲,小米許下了“小米SU7全年10萬輛交付目標預計在11月就可以提前達成”的承諾,再度爲小米這家極具“勇氣”的企業增添了魄力。

此外,發佈會上的大小摺疊系列小米年度新品的推出也給米粉們帶來了不小驚喜。

不過,隨着小米SU7的初步成就達成,又有人開始將雷軍稱爲“爽文男主”,這一帶有“污名化”的標籤引發了不少討論和關注。就小米造車的三年經歷來看,用“爽文男主”來形容雷軍,無疑是對其努力和堅持的不尊重。

從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到被追捧,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小米又是如何實現硬核技術突破的?

小米的新十年,站穩高端化,躋身新能源車企隊列

在中國互聯網高科技企業中,小米一直是輿論焦點。

從小米手機“高端化戰略“的推出,到小米汽車的橫空出世,伴隨輿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在競爭白熱化的手機市場,已然進入了存量博弈階段,“高端化” 被公認爲是手機品牌發展的重要方向,是繼續前進的必經之路。

2019年,小米提出了“小米+Redmi“雙重品牌戰略,開啓了高端化探索。衆所周知,小米手機自誕生以來便以 “極致性價比”著稱,早年小米手機的用戶主要以年輕科技愛好者爲主。高端化戰略一出便迎來了一片質疑。

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探索,真金白銀砸了上百億後,小米高端化開始初見成效。雷軍曾放出狠話稱,“做高端是小米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

不負衆望,於2020年發佈的小米10系列是小米高端系列的處女作,首衝高端市場便拿下了“首發一分破2億銷售額”的突出成績證明了自己。雖然後續發佈的小米11、12系列陷入了短暫低谷,但緊接着發售的小米13、14系列芯片再次征服了市場。尤其是去年度10月發售的小米14系列新品,在徠卡的技術支持以及小米自研系統澎湃OS的全新融合下,小米14系列大受歡迎,開售5分鐘銷量已達小米13系列首銷總量的600%,口碑與銷量齊飛,至此小米在高端市場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如今,在手機領域小米已然與“高端”形成天然耦合,站穩了4-6K價位段,並可以與蘋果、華爲並肩。以此同時,在海外市場小米取得了不小突破,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以15%的市場份額連續16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

小米衝擊高端化的成功經驗,再次延續到了“不被看好”的小米汽車上。

三年前,決定跨界造車對小米是一場豪賭,過程歷盡磨難。從決定造車、宣佈造車、小米SU7正式上市至今,一直質疑聲不斷。

小米造車從一場意外開啓,在小米被制裁後,破釜沉舟決定造車,從造一輛什麼車,到自己出錢自己幹,再到小米汽車上市,逐步銷量征服市場。

2021 年小米手機遭到美國製裁,成爲了小米造車的起點。得知美國決定後小米召開緊急董事會,討論如果手機業務沒法做公司該何去何從。接下來大半個月,雷軍、王川等小米高管去往多個車廠進行了調研,很快下定了決心:此時入場造車是最好的選擇。

2021年3月20日,小米對外正式宣佈全資造車,引發外界的強烈關注。

自小米開始造車以來,市場上就一度存在着“小米汽車是沒有技術的組裝廠、貼牌廠”的質疑聲。小米SU7上市前夕,小米市場部請了23位媒體朋友來幫忙出主意,結果絕大多數人都不看好“能賣3000輛就燒高香了。”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小米汽車賣不動。

在小米SU7發佈後,更是被鋪天蓋地的黑稿席捲,在友商的推波助瀾下,漫山遍野都是對小米的調侃和嘲諷。“蘋果三年十年都幹不成,憑什麼你們三年能幹成?”

但對於小米來說,造車一事是破釜沉舟之舉。爲此小米投入了百億研發資金,召集了3400多名工程師,及上千名國內外頂尖技術專家,已是誠意滿滿。

本着“懂一行、愛一行,才能真正幹好一行“的信念感,雷軍親自下場帶隊造車,三年時間內,他親自試駕了170多輛車型,寫下了20萬字試駕筆記,甚至親自考取了賽車駕照,測試了工程車。在首款車型選擇上,小米更是挑戰了更難的純電轎車,摒棄了更輕資產的代工模式,選擇自主造車。在造車這條路上,小米選擇了hard模式。但雷軍深信,只有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才能走得更遠,才能真正的成功。

不負所望,小米SU7正式發售後表現出色,憑藉硬剛特斯拉和保時捷再次翻紅,正式擠上國產新能源車企牌桌。首月鎖單及交付創行業記錄,6月份累計交付量已超萬臺,並在7月份正式拿到了獨立造車資質。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的高端時尚屬性也俘獲了大量女性用戶、BBA車主的青睞,而購買小米SU7的蘋果用戶佔比高達51.9%。

小米SU7正式發佈後,還引發了一輪價格戰,小米的投資者們擔憂着小米汽車的毛利率,而產能問題更是成爲了銷量攀升背後的隱患。

但小米汽車工廠給足了底氣,面對交付質疑,小米高調立下了flag。隨着產能提升,小米SU7迄今已完成交付3萬臺,預計將在11月提前完成全年10萬輛的交付目標。預計12月,小米汽車將在全國59城、220家門店開業。

造車三年,對於小米來說,逆天改命,完成了關鍵跨越。在小米汽車發佈會上,雷軍曾言,“我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

硬核小米已經到了next level

AIGC應用的推動下,各行業進入了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前夕。硬核科技企業的競爭也已經到了next level。

手機行業已經從比配置、比影像,過渡到比拼全生態能力,AI手機成爲大勢所趨;汽車行業也從卷續航和電池,逐步過渡到,卷智能、卷設計、卷巔峰性能。可以說,未來不造車的手機廠商,都要被降維打擊,打造智能供應鏈生態纔是未來,在下一個十年,智能製造能力將是對科技企業的最大考驗。

在堅定戰略引領,以及長期對技術的深耕和體系化佈局下,如今的小米已經率先來到了next level,向構建領先的工業化智能製造產業閉環發起衝擊。

從業績端來看,經歷了前兩年的低潮期後,今年一季度小米再次實現了業績狂奔。核心營收支柱手機業務回暖,盡顯韌性,IoT業務也迎來了顯著增長。財報顯示,2024年一季度,小米總收入達到755億元,同比增長27%,連續兩個季度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經調淨利潤爲65億元,同比增長100.8%,創單季歷史新高,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爲23億元。

另外,小米多款全新產品也爲行業帶來了不小震撼。新一代摺疊屏旗艦小米MIX Fold 4、首款小摺疊小米 MIX Flip、性能魔王Redmi K70,都是小米硬科技實力的勳章。此外,小米Buds5耳機、 小米手環9、小米手錶S4 Sport、米家空調Pro系列全新立式雙出風、米家全效空氣淨化器 Ultra 增強版等多款旗艦產品層出,也見證了小米不斷解鎖的科技創新新成就。

2023年底,小米發佈的人車家全生態操作系統小米澎湃OS,爲未來百億設備、百億連接做好了公有底座。如今,隨着小米 SU7 正式亮相,「人車家全生態」實現關鍵閉環。截至 2024年7月,小米全球可連接設備數超8.23億。從小米手機到小米「人車家全生態」,全面展開實現生態引領,全球領先的兩座智能工廠實現智能製造的新質生產力。

小米之前被質疑是組裝廠,如今不僅拿到了造車資格,更是坐擁兩座國內最先進手機智能工廠,和一座汽車工廠。在智能工廠加成下,當前小米手機絕大部分元器件均已實現國產化,只差還在自研中的Soc芯片,補上最後一塊國產替代版圖。此外,小米在手機制造產業鏈,培養出一批優秀智能硬件企業。

努力“死磕”硬核技術,一直是小米的堅持。截至目前,小米技術研發已進入12個技術領域,包括5G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同時基於智能製造,進入機器人、無人工廠、智能電動汽車等多達99項細分領域。2023年總研發投入超過人民幣200億元。

更能彰顯小米智能製造硬實力代表的,是小米自建自研三座智能工廠。

2020年初,小米北京亦莊智能工廠正式投產,是國內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機廠商之一;時隔四年,小米汽車工廠揭幕投產,以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爲特色,在產能拉滿的情況下做到了76秒即可下線一輛小米汽車的高效。

而在今年7月8日,剛剛啓用的新一代小米手機智能工廠,投資24億元,按照「世界級燈塔工廠標準」設計建設,硬件設備96.8%自研,製造軟件100%自研,年產能1000萬臺旗艦手機,被評爲“國家級智能製造標杆企業”。小米最新發布的大小摺疊手機全部來自全面量產的新一代小米手機智能工廠。

這意味着小米已具備先進大工業智能製造的能力。帶入到全球化視角,作爲國產硬科技代表企業,小米在產業供應鏈端屢創佳績、持續破圈,是屬於整個中國硬核科技企業的高光時刻。

小米正在帶領其背後的國產供應企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近年來,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國製造業正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變革,中國製造力量也在從單純的產品出海,技術出海,走向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更高層。

小米不斷進行橫向能力輸出,通過智能製造解決方案輸出、組建3C智能製造創新聯合體、產業投資賦能等多種方式,積極佈局新興產業領域,反哺國產供應鏈成長。

客觀看待小米的進步

從不被看好、被貶低污名化到證明自己,小米的進步與成就有目可睹。

在行業陷入混沌時,總會需要某個“偉大的創新者”來打破僵局,作爲闖入生態的新物種,創新者總是會被質疑。

像小米一樣,不被看好的創新者不在少數。例如,此前被噴沒技術只配做低端網約車的比亞迪,如今卻研發出了全球熱效率最高的發動機、最牛的混動技術,令質疑者咋舌。

早在小米OS亮相時,小米也遭遇到嘲諷和質疑,被稱爲“套殼的安卓系統”,也有不少人質疑雷軍在革命的道路上沒有走得更遠,顯而易見這是一種過於消極的評價。澎湃OS是雷軍對科技未來的一次探索,是一種對創新精神的堅持。

如今即便小米SU7的成功肉眼可見,但依舊有人質疑其產能、毛利率以及接下來第二代產品,這部分人忽略的是小米汽車在技術研發上下的苦功以及對智能汽車產業鏈的貢獻。

一個思考,客觀看待小米的進步真的難嗎?

首先要釐清的是,在商業世界中,沒有非黑即白,尤其是對於小米這樣規模體量足夠大的公司,在光鮮亮麗的科技創新和商業成就光環之外,無論是在業績走向還是決策制定上,都有不足之處,但只是硬幣的一面,不應當被無限放大。身處信息大爆炸時代,在傳播途徑多元化,人人皆爲自媒體的當下,具備批判性思維尤爲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客觀、理性地分析、評估和判斷信息的可靠性。

其次,科技創新是一項門檻極高的嘗試,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非比尋常。成立十四年來,小米一直死磕硬科技創新,這一點是值得肯定以及尊重的。但卻有人將小米雷軍調侃爲“爽文男主”,”爽文男主”的設定固然吸引眼球,足夠獵奇能吸引來不少流量,但輕描淡寫中卻錯失了對勇於嘗試的科技創新者應有的尊重。數字經濟的商業邏輯下,流量與收益直接掛鉤。我們應當警惕成爲這部分流量獲利者的助攻者。

一個健康的輿論環境,是民營企業家和創新者們茁壯成長的土壤。正是這樣的環境,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勇往直前,爲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要知道,小米的崛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跌跌撞一路走來的。我們更應當關注創新者的成長,關注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而不是盲目地指責和抨擊。

再者,關乎於人性的陰暗面,尤其是在內卷的社會大環境下,負面聲音會無形中被放大。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歸屬感屬於第三層需求,人類需要歸屬在某一種羣體裡的安全感,“污名化”本身就帶有一種排他性,通過排斥一類羣體,劃分陣營,通過給一小部分羣體打上標籤來標榜自己的優越感。我們應當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不要輕易被那些負能量、偏激言論所影響。

最後,願創新者都擁有被嘲笑的勇氣,而真正硬核的科技創新者,不懼“污名化”。正如雷軍所說,沒有退路,只能向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