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泡湯野趣 芃芃溫泉與原式生活

就地取材,建造自己的泡湯池,是野溪溫泉的樂趣之一。

【圖/文.臺灣光華雜誌】

被網友譽爲最親民野溪溫泉的「芃芃溫泉」,位於宜蘭縣大同鄉英士村,停妥車,只要徒步15分鐘即可抵達這處水質清透、坐擁翠綠山巒與秘境瀑布的溫泉。而世居於此的泰雅族人,也與芃芃溪相互依存,邀請大家來吃獵人飯包、體驗原民工藝、住一住獵人的家。

英士部落舊稱芃芃社,泰雅語古地名「Kn-bung」,意指「豐盛之地」,英士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鍾巖宏解釋,泰雅族會以周遭環境來稱呼地名,當年祖先來到芃芃溪流域,發現這塊土地資源豐富,有蜜蜂飛舞、苦花魚優遊,便以熊蜂(kn-bung)來稱呼這裡,表達豐饒的意境,並逐漸在此定居下來。

豐盛的芃芃溫泉

然而芃芃溪不只孕育豐富物種,還蘊含地熱資源。走近芃芃溪下游,靠近溫泉出沒範圍,即使山區氣溫低,但因爲地熱的關係,明顯感覺到周圍的寒意下降。

生活在芃芃溪流域的英士部落,許多族人都是泡芃芃溫泉長大,協會理事長黃天金笑說:「我從小都一直在那邊洗澡啊,」有時候調皮摸黑跑去,回家還會被長輩責罵。部落長輩帶着孩子一起耕作,傳承生活智慧,也帶着小朋友去泡溫泉,對部落族人來說,芃芃溫泉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從英士社區裡的四季國小英士分校出發,徒步約15分鐘,即可抵達芃芃溫泉。相較於其他野溪溫泉位於深山溪谷,需要登山數小時甚至數日纔可到達,芃芃溫泉算是連新手都能嘗試的入門級野溪溫泉。而且溫泉徵兆範圍大,只要選對季節前往,避開大雨過後的幾周,待主溪流稍微消退,旁邊的小支流或伏流水經地熱加溫,溪谷兩側只要看到小水漥就極有可能是溫泉,徒手往下挖掘,越深水越熱。黃天金表示,只要就地取材,拿石頭疊一疊,就可以建造屬於自己的泡湯池,「看想要四人份、六人份,五星級、六星級都可以,自己打造。」黃天金打趣地說。

英士社區發展協會透過烤火屋,分享泰雅族的文化。

烤火唱歌,體驗原式生活

來到英士部落,除了享受芃芃溫泉,也可參加英士社區發展協會規劃的遊程,半日遊、一日遊任君選擇。

鍾巖宏表示,「整個遊程希望打造的是生態旅遊,認識山和溪,我們怎麼依靠大自然生活並保護它,然後讓人沉浸在我們的文化裡。」

烤火屋裡,鍾巖宏唱起迎賓歌謠「ima lalu su?」,意思是「你叫什麼名字?」就像國外初次見面會互道Nice to meet you.「ima lalu su?」則是泰雅族人去其他部落時,長輩會向晚輩確認其是否爲族人的特殊問候方式。泰雅族的名字採親子連名制,名字後方會冠上父親之名,聽到名字就能知道你是誰家的孩子,是來自哪個流域的族人。

竹製的烤火屋是部落長輩帶着青年們共同製作的集體智慧,蘊含了三種工法,第一種是將竹子剖半後,以陰陽交疊的方式拼接,作爲牆身可擋風,用於屋頂可排水;第二種則是將竹子打裂後攤平,再以竹片固定,製作窗戶,可讓水匯流在竹片溝槽,待收起窗戶時水纔會滴落;第三種則是用完整竹子拼接而成的桌椅。族人每日會來生火,保持屋子的乾燥,能預防蛀蟲和發黴。火亦是部落生活的重要象徵,黃天金解釋,以前族人居住的範圍比較分散,若一大早有煙升起,表示這個家戶平安在吃飯,如果兩三天沒看到炊煙,族人就會擔心地前去探望。火不僅是生存的必需,也是彼此間報平安的信號。

對泰雅部落有了初步認識後,遊客接着可以親手製作獵人飯包,將馬告豬肉、鹹魚、蔬菜、糯米飯用煮過的月桃葉包好,就是家人爲獵人上山前準備的愛心便當。帶着飯包,遊客可以跟着族人的引導,溯溪體驗芃芃溫泉的自然野趣,也可以選擇探索橫岐漾(hn-kiyan)古道秘境,走進日治時代的警備道路。

喜歡靜態活動的,協會也有絹印和編織工藝可以體驗,靈感來自部落傳統的染布文化和泰雅編織。可以將山豬、飛鼠等當地可見動物印成可愛的手提袋,或是編織一張印有動物圖騰的明信片,寄給遠方的家人,分享部落生活的精采。

黃天金親手蓋了棟原木屋,邀請大家來住在自然裡。

來去獵人家住一晚

除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身分之外,黃天金還是名經驗豐富的獵人,光是看到山豬的獠牙大小,就能判斷重量,在他的獵場裡沒有他抓不到的獵物。他在自己老家的土地上,親手蓋了棟「梵梵坡──尼喬洛娜原木屋」,屋裡的每樣傢俱,以及樓梯、牀架、木雕裝飾,全都是他親手打造。滿室原木香氣,大片落地窗外是被羣山環繞的綠意,遠處的芃芃溪潺潺流過,真的是讓人住在自然裡。

這隱身在山林的木屋,至今接待過印度、韓國、立陶宛、英國、美加等國的旅客,黃天金笑說,來這裡住宿的客人,常會捨不得睡,整夜圍在柴火旁聊天、看星星,直到日出才肯罷休。

原住民族與自然共生,享受山林的美好,也適度取用資源、愛護土地,就像鍾巖宏經常跟泡湯遊客宣導,在體驗溫泉的同時,也請記得維護環境。他的夢想藍圖,是希望部落變成一個大家可以來玩的遊園地,現在正一點一滴實現。

在綠島朝日溫泉泡湯,趁着朝陽初上,享受被太平洋環抱的幸福感。 (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蕭郢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