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院士李小文,每天一斤二鍋頭,曾告誡家人:若我倒下不要搶救

一天,眼看着他就要摔倒,一個同學衝上來扶住了他。藉着路燈,學生認出了自己的老師。

馬上說道:“您老少喝點些酒吧,畢竟身體纔是本錢。”

這位老人正是北師大著名的“布鞋院士”——李小文。

每天一斤二鍋頭,成了他雷打不動的習慣,然而比喝酒更厲害的,是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也正是因爲有他的存在,填補了我國在遙感技術幾何光學領域的空白。

家境殷實,卻不求外物

1947年,李小文出生在四川自貢,母親在一家公司擔任着會計工作,而父親則是一位工程師。

在那個年代,父母的身份還有不菲的收入,讓李小文有了一個相當殷實的童年生活和良好的教育,但勤奮節儉卻是父母對李小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可高收入的代價是犧牲了陪伴照顧孩子的時間,無奈下,四歲時李小文便被送進了小學,本就瘦小的他在一羣比自己大兩三歲的孩子裡卻並不露怯,憑着活潑的性格他很快的融入了同學之中,憑着一股子聰敏勁老師們也很喜歡他。

但讓老師頭疼,讓父母哭笑不得的是,每次的考試李小文只要拿到了及格的分值就不願意再多寫一個字,屁股不會在凳子上多停留一刻,“及格線萬歲,多一分浪費”這句話一直被李小文貫徹到了中學。

他總是懶得去爭拔尖,但也不會落爲末尾,1963年李小文輕鬆地考進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前身),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才能不止於此,畢竟他的成績不是學不會的結果,而是他自己的有意爲之。

但他好像不太在乎這件事,畢竟學習學的是學問而不是學校。

林鳥入籠,卻苦中作樂

大學時代的李小文突然安靜了下來,變成了大學圖書館的常客,一週七天他恨不得六天時間泡在圖書館裡,但如此“用功”研讀的卻不是科研著作,反而是些人物傳記。

弱冠之年的少年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一腔熱血全被李小文用筆輸出在了這些書上,俠客少年仗筆打不平,他經常用極其犀利的言辭反駁書中的某些段落,卻沒考慮過這些仗義之詞會給自己造成多大的麻煩。

題詞事發,二十一歲的大學畢業生李小文被派到了鄉下參與勞動。

繁雜的勞作沒有打磨掉少年的銳氣,就像即便身處籠中的鳥兒也永遠不會放棄對天空的追求,苦悶的鄉下生活對自由慣了的李小文來說顯然是種折磨,但苦中作樂同樣是李小文的優點。

他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村子裡的機械設備上,小到手電筒大到拖拉機全都被閒不住的李小文搗鼓了一遍,就這樣貧苦的鄉下生活硬是讓他自己給變成了動手實驗課。

慢慢的他多了一個身份,村子裡的機械修理師傅,知識改變生活,李小文終於不再那麼辛苦勞累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了,而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繼續研究自己喜歡的機械設備。

也就是這段時間,李小文突然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年近三十的他決定了考研,但周圍的人卻很少有支持他的。

懂他的人都明白他一直都有着遠大的志向,不知道他過去的人覺得他是在異想天開白日做夢。

但李小文從不是一個被旁人束縛的人,過去他不在意別人議論他的成績,現在他更不在意別人議論他的志向,做便好了。

很快李小文用實力讓所有嘲笑他的人閉上了嘴,回到了城市的李小文憑着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充足的實際操作經驗。

在1979年,李小文順利地拿到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的offer,李小文就此開始了漫漫的求學之路。

孤身求學 卻開拓了自己的天地

在美國的李小文很快融入大學緊張的學習氛圍中,雖然對知識他嚴謹,仔細,不斷索求更多的養分,但對於考試他卻不像旁人那般趨之若鶩,仍然只是保持在中等水平便好。

是學不會麼?顯然不是的,四歲入學十六歲考入大學,三十一歲自學考研成功上岸的怎會是庸人?

他只是不在意罷了,在他的眼裡分數只是他刷開下一階段學習大門的一張門禁卡,門禁卡並不需要很華麗,所以及格就好並沒有必要爲成績所累,只有學到自己肚子裡的知識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

中科院首批公費出國研究生合影(李小文第三排右二)

兩年時間,陳小文便完成了地理學的碩士學位,但這還是滿足不了一顆不斷求知的心。

四年過後,他不僅完成了地理學的博士學習內容,還學完了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的碩士學習內容。

1985年,李小文順利的畢業了。

現在說起來,這六年的故事不過是個把小時就可以寫清楚的,但這六年卻是真正影響了李小文一生的六年。

李-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被學術界冠以了“20世紀定量光學遙感的里程碑”之名。

而這個模型幾乎是李小文一個人的智慧結晶,連與他共同建立模型的艾倫·斯特拉勒比都不得不承認大多數時候自己只是李小文的發言人,就連這個模型其實都是李小文自己想出來的。

李小文用自己的智慧深深折服了這位同樣學術很有成就的科學家。

學有所成 報國方得始終

即便已經是身懷珍貴的科研成果的科學家,李小文仍然忘不了自己是拿着國家的錢公費留學,是美國的學校教導了他,但卻是祖國養育了他。

多年的漂泊裡,是對知識的渴望壓下了李小文無數個日夜飄向大洋西岸的鄉情。

現在該學的已經學完了,該做的也做出了成績,此時不回國更待何時?

從這個念頭的出現到付諸行動,李小文只用了幾個月時間,比起加利福尼亞大學開出的誘人薪資,真正讓李小文有些難割捨的是美國這個優秀的學術研究環境,還有先進的科研設備。

但這些問題在報效祖國這件事面前又算得了什麼?

1986年,李小文狀元歸鄉,帶回來的不只是一腔報國熱血,還有腦海裡滿滿的知識。

李小文紮實厚實的學術知識,擔任院士當之無愧,很快便出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圖像處理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遙感信息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當時的中國遙感技術科研界說句荒蕪也不過分,質疑的聲音再次出現了,很多人質疑李小文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做出來什麼成績呢?

但多年的鄉下勞動沉澱,還有六年的求學經歷,早已讓少年走到了中年,也讓曾經那個仗義執言的少年不屑於再用口舌去辯高低,埋頭苦幹用事實去回答所有的質疑纔是他要做的。

這一次沒有再藏拙,也沒有過去的不爭不搶,這一次李小文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水平去認真對待着建設祖國的答卷,這一次及格的答卷沒法再滿足他,他的目標變成了完美。

不再懶得去爭,這一次他爭的是時間,爭的是中國遙感科學技術追趕世界水平的速度。

1999年,李小文牽頭建立了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

2001年進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行列。

1995到2005的十載春秋,我國遙感技術水平飛速地向着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着,這十年李小文一直衝在最前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項目、國家攀登項目等等用到遙感技術的重大項目中,李小文從未缺席。

李小文憑一己之力帶動了中國在一個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佳績,這不是一個笨鳥勤能補拙的故事但卻是一個實打實的大器晚成的故事。

簡衣住行 桃李滿天

襯衫,馬甲,布鞋這是李小文出現在人前最多的着裝,上千人的學術講座上是這樣,幾十人的課堂上也是這樣。

你很難將這個打扮着看起來像是家境並不富裕的老翁,與一擲千金創辦基金這樣的事情聯繫起來。

但事實是李小文不追求自己的吃穿住行多麼的舒服,反而多次把國家給他的獎金全部投注到自己創辦的基金中去,幫扶了一位又一位的寒門學子。

他雖不是出身寒門,但從公費留學這件事上來看,當時的中國何嘗不像是一個經濟並不富裕的家庭,而他也比更多的人都要明白,這樣的寒門學子身上揹負着多少來着家庭的來自國家的希望。

李小文的基金專門用於支持地理和遙感科學的建設,不斷爲該領域培養人才,獎勵自主鑽研,這個基金也是無數投身於中國遙感技術的技術人員心中的燈塔,更是他們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的堅強後盾。

多年前,是祖國爲李小文追尋夢做着堅實的後盾,現在李小文卻不只是用自己的學術在回報祖國,更是爲中國遙感技術領域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他用事實證明着自己無愧於祖國的栽培,也無愧於中國遙感科學領頭人的稱號。

而對於母校學生的提問,李小文也總是有問必答,不管是否與遙感技術相關,他總說:“看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只要學生有長處,想學習,我能幫就幫。”

電子科技大學的呂同學就回憶道:“小文院士特別真實,很平易近人。”

而這份小善緣的開始便是李小文在電子科技大學講學時,曾很認真地回覆了呂同學“關於院士終身制”的辯題,幫他完成了自己的辯論稿。

“布鞋教授”是學生們私下裡對他的稱謂,最普通的鞋卻走出了最不平凡的路。

可令學生們折服的不僅僅是他成績斐然卻依舊像個受苦人穿着的恬淡,不是他簡衣住行,不是一擲千金的慷慨無私,也不是那個站在電視上或者頒獎臺上的他,真正令學生們喜歡的反而是站在三尺講臺上爲人師表的那個李小文。

課堂上的李小文從不繃着一張臉,歲月荏苒時光帶給他許多磨礪,卻仍然沒有帶走他活潑外向的性格。

他的課堂氣氛永遠是活躍的,不爲學生設限,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意識這似乎比他教授的知識更有價值,不厭其煩的回答着學生的每一個追問,但比起教授解惑李小文真正高明的點在於他總是用討論的方式解決了學生的問題。

潤物細無聲的教導下,每一位學生都在李小文這裡收穫到了許多,但在李小文自己看來,他從學生們那裡也收穫了很多,他曾說到與青年學者的學術討論就是自己保持心態年輕的秘訣。

千杯佳釀 化泰斗愁腸

李小文在外人眼裡是嗜酒的,每天的飯桌上可以沒有肉甚至可以連飯都沒有,但一斤二鍋頭卻是怎麼都不能少的。

身爲院士又地處酒文化大國,李小文想喝什麼好酒喝不到,但卻多年中意接地氣的二鍋頭,這是爲什麼?

顯然,喝酒解饞並不是他的目的,酒後什麼都不用再想的自由夢境纔是李老的追求,年少時的下鄉生活,中年時的異國求學,然後便是許多期盼的目光,這位少年心中藏了多少的愁腸是我們所不瞭解的,學生們也總勸他少喝些,身體纔是本錢。

但該做的成績都做了,該留下的希望也留下了,如此精彩的人生足矣讓自由的少年盡情以自己的方式享受自由。

他很早就知道自己的身體有問題了,但卻總告誡家人如果哪天自己倒下了,不要插管,不要搶救,就這樣讓我走。

2015年1月10日,這位爲我國科學技術貢獻了一生的老人永遠地離開了。

北師大的校園裡再也聽不到老北京布鞋的聲音,研究院裡也再沒了大家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投奔的人,這位科學界的泰斗人物在人間的瀟灑旅程正式的落幕了。

回顧李老的一生,有過恣意隨性的少年,也有過明珠蒙塵的坎坷,隨後而來的人生巔峰,不得不感嘆這位老人的一生要麼在自由,要麼在自由的追着自己的目標。

又有幾人能在這種波折中堅持夢想,不被物慾所累一生自由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