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氣候變遷影響 臺灣粉紅鸚嘴10年內少8成

▲粉紅鸚嘴育雛。(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臺灣鳥類每年主要繁殖季節爲3至6月,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2009年展開「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10年來累積近50萬筆鳥類資料,掌握100多種常見繁殖鳥類族羣趨勢變動情形,發現粉紅鸚嘴族羣的數量下降高達82%,生態環境發出警訊

保育中心指出,每年繁殖季節都會號召全臺各地約300多名鳥友,從9歲到70歲以上都有,在各自認養的樣區中進行看鳥和數鳥任務範圍遍及臺灣全島金門蘭嶼離島海拔分佈從0公尺到將近4000公尺的玉山主峰

麻雀。(圖/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保育中心研究團隊分析2009至2016年的資料顯示,鳥類下降數量前3名,第1、粉紅鸚嘴下降82%,第2、棕背伯勞與大赤啄木皆爲60%,第3、麻雀下降10%。

保育中心組長鄭錫奇表示,10年來用很大的樣區跟能力去調查鳥類的狀況,共有20幾種鳥類族羣數量明顯逐漸下降,一個物種減少的原因,鄭錫奇判斷有可能是因爲捕抓、全球氣候變遷競爭、遭受毒害農藥噴太多等,但背後真正的情況,目前都無法確定,還需進一步探究

鄭錫奇說,鳥種族羣雖有明顯下降,這份調查也發現約有20種的鳥類,牠們可能因適應棲地等原因逐漸上升。保育中心指出,上升的前3名,第1、野鴿增加1502%,第2、外來種家八哥1220%,第3、本土八哥則有408%,而在臺灣許多住家都可以常見到這些鳥類。

保育中心表示,鳥類族羣無論上升或下降都是需要關注跟提高警覺,因爲並不是每一種鳥類族羣趨勢往上走,就代表是一件喜事,因對本土鳥種和生態也會造成一定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