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如果,中經院長是一位網紅

活動當天實體活動和線上直播無縫接軌,不能親自與會的政府首長,上自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經濟部長王美花等,皆有書面、影片祝賀;實體會場有副總統賴清德、總統府資政吳榮義、考試院長黃榮村等致詞。歷任中經院董事長、院長出席了九成。還由前中經院長吳中書憶往中研院士、前中經院董事長鬍勝正,在世時對中經院的關切與作爲,前中經院董事長樑啓源縮時彙整中經院的40年成果時,公開中經院與臺大土地纏訟案的歷史文件,讓後人見證。此外,中經院團隊特別建置「中華經濟研究院40週年院慶網站」,以策展概念紀錄、並提供40年來中經院的院史回顧、紀念影片、紀念特刊,並提供院慶當日的活動資訊分享。

中經院是國內研究智庫之一,成立背景和所有智庫十分不同,有獨有、立法院通過的組織法,有政府集合民間捐獻的臺幣10億元創設基金,董事會成員由財經部會首長、中研院經濟所長、大學校長和企業集團董事長,現任中經院董事長曹添旺形容爲「國家級智庫」,40年來幫助政府解決臺灣面對的經濟問題,從過去臺灣加入WTO、臺美貿易對談等重大決策中經院從未缺席,且積極協助政府評估相關議題,爲臺灣爭取最大利益,目前400多位人才持續貢獻研究成果,積極向政府當局提出建言與政策。

當天因上課無法出席的前中經院長陳添枝,在《經濟前瞻》中經院40週年特載中撰文提及:到了40歲,也應該可以獨立思考,辨別良策與窳策,不被政府誤導,也不被世俗迷惑。我想40歲的中經院作爲一個智庫,應該已通過這個標竿。中經院是有價值的,這由每次政權輪替,院方領導人就急着更換,可以獲得證明。

對於研究智庫的定位,陳添枝認爲,應是羅致海內外人才,爲政府不同階段的施政提供腦力的支援。從威權到民主,不分政黨,不分藍綠。40年來經濟學者參與中經院政策研究計劃者不計其數,主流的想法皆如陳添枝所描述的期待,是智庫的傳統。

中經院上上下下也都知道,創院以來,政府除了任命領導人和董事,不曾再爲中經院提供任何財務和物質的援助,中經院的運作完全依靠執行委託研究計劃賺錢自活,和其他民間智庫或公關公司無異。院慶活動的「觀點交流」上,唯一曾雙兼中經院董事長和院長的臺大會計系名譽教授柯承恩亦直指,智庫應是政府政策研擬的大腦,大部份研究員受過學術研究的訓練,研究成果卻沒有受到政府的重視,智庫因爲研究計劃預算被政府部會控制,處於弱勢地位,國家對「動腦筋」的人沒有尊重,許多結案報告束之高閣。

柯承恩倒是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現在政府需要智庫協助時,不是研究過去,而是期待「未來的研究」,不再只是學術研究期刊,比較像政策研究規劃,政策研究會有研擬期,要了解政策面對的生態,或許有立法需求,也需要說服社會,「要作政策的通路,不是隻有製造」。所謂的通路,是能讓研議的政策可以和行政體系、立法體系、社會等關係人都能溝通,智庫的影響力應是反映在與通路的對話成果。

經濟博士講不過電視名嘴,柯承恩鼓勵中經院自己在YouTube上開經濟論壇,自己投資數位攝影棚,把和外界的通路鋪起來,讓知識透過現代數位傳遞、能與社會對話,纔有政策價值!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亦提醒,中經院要好好想一想,「自己是誰?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將來要怎麼走?」面對下一個40年,自己要推動改變,政府也要改變,和政府的互動更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