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炫快評》40萬民力的話術
總統賴清德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場會議拋出「可恃民力」引發話題,表示將以組建40萬人數作爲目標。(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場會議拋出「可恃民力」引發話題,表示將以組建40萬人數作爲目標,「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執行秘書暨內政部長劉世芳澄清「沒有所謂40萬民兵」,強調是指民力主要維持政府與社會正常運作,僅在必要時才依據《民防法》規定,對於軍事任務進行支援。但事實上,除了在編織名稱跳脫國防體制,沒有基本軍事素養如何保家衛國,賴政府顯然是在「話術民兵」。
賴政府上任以來在兩岸論述及國際戰略上,持續採取強硬激進的臺獨路線,除了表明絕對不會簽署兩岸和平協議,公開宣稱2758號決議無涉及臺灣主權及國際地位安排,打破過去既有的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如今,賴政府在人員與武器上欲與大陸焦土對抗,爲了解決國內兵源短缺問題,開始借調民兵參與防禦工作。
賴政府的「民力」政策本質上是將原本的「民兵」偷換概念,透過一種語言包裝消弭社會恐懼,「民兵」構想始終帶有強烈的軍事色彩,容易會讓外界聯想武裝衝突,而政府急於將其改稱「民力」,似乎只是表面修飾,未能解決核心問題。政府要將40萬人納入「民力」系統,聲稱作用主要在於災害救援與社會防護,試圖要與軍事戰爭來做切割,但在當前兩岸關係緊張氛圍之下,讓人擔憂未來戰時恐被動員參與戰爭行動,「民力」無疑就是隱性軍事力量的組織化。
「民力」的參與者如果缺乏足夠的軍事訓練與作戰經驗,這不僅可能影響在危機時的應對能力,反而會對國家整體防禦體系造成嚴重負擔。尤其在面對可能的軍事衝突時,將未經專業訓練的民衆投入戰場,不僅是對個人生命安全的不負責任,註定拖累整體國防作戰效能。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