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突擊稽查77家藥企賬目 劍指虛高藥價"擠水分"
(原標題:財政部突擊稽查77家藥企賬目 劍指虛高藥價“擠水分”)
近日,財政部官網發佈通知稱,決定組織部分監管局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於6—7月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
在本次檢查中,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會同國家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司,隨機抽取了77戶醫藥企業檢查名單。
根據檢查單位分爲兩部分,其中,由財政部派駐各地的監管局負責15家藥企賬目檢查,包括復星、恆瑞、步長等明星A股藥企;由31省(市)的財政廳(局)各負責2家當地藥企。從稽查企業名單來看,共有27家A股上市藥企在此次檢查名單之列,涵蓋化學制藥、生物製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醫藥商業、中藥製劑這六大細分領域。
根據財政部的發文,本次檢查劍指藥企銷售費用,將對醫藥銷售環節開展“穿透式”監管,延伸檢查關聯方企業和相關銷售、代理、廣告、諮詢等機構,必要時可延伸檢查醫療機構,檢查結果等相關材料將於8月30日前報送財政部。
知名醫改專家、《醫改界》創始人魏子檸評價道:“此次財政部組織大範圍的稽查是今年醫改最關鍵的一步。穿透式監管和延伸檢查是摸清藥品成本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上游的原料企業、藥品生產企業、下游的銷售企業和醫療機構均會對藥價形成產生影響,僅稽查某一環節很難反映真實情況。”
劍指藥企帶金銷售
在此次財政部公開的工作部署中,主要稽查四項內容:一是覈查銷售費用的真實性,包括是否通過研發費、宣傳費等名目向醫務人員支付回扣;二是藥品成本的真實性;三是收入的真實性;四則包括營銷人員的薪酬支付是否合規等方面。
高額的銷售費用支出,最終都化爲藥品的成本,造成藥品價格虛高。
近期個別藥企造假事件曝光,直接反映了醫藥企業普遍存在的收入虛增、單據造假等財務數據問題,而高額的藥品銷售費用佔據了大比例的藥企支出。
魏子檸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道:“上世紀80年代後,醫藥代表這一職業從國外引入中國,但工作內容不再是普及新藥和醫療設備、器械的基礎知識,而變成了促銷。銷售的主要手段是給醫生回扣,醫生通過開藥提成,作爲企業來講是帶金銷售,對於醫生則稱爲開方提成。”
而這一系列對藥企銷售費用的核查,或將是今年藥品價格監管、甚至醫改的重要一步。
梳理藥價爲醫改打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藥企稽查中,財政部專門會同醫保局成立了部際協調工作小組。對國家醫保局角色的強調,意味着此次賬目審查只是第一步,摸清藥價形成機制,從醫藥改革入手的三醫聯動改革纔是背後深層次的目標。
魏子檸向時代週報記者指出:“虛高的藥價侵佔了醫療服務價格提升的空間,也消耗了醫保基金,吞噬了醫改成果,可以說醫藥企業帶金銷售是阻礙醫改的罪魁禍首。”
從2018年5月31日國家醫保局正式掛牌成立開始,專司對醫藥醫保的監管工作,開啓了醫保基金強監管的時代。
就在財政部發文稽查藥企賬目的同一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在制定文件方面,國家醫保局今年12月底前將向國務院報送醫保基金使用監管條例。
強化醫保基金監管,不僅意味着加大打擊騙保套保的力度,也意味着降低醫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藥價虛高,某種意義上也能理解爲騙保套保。”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昊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從2017年正式開始的醫藥分開改革,旨在降低患者在藥品、醫用器械檢查等方面的支出,提高醫事服務費,使醫務人員迴歸治病這一工作職能。從政策思路可以看出,藥品價格“擠水分”不只是爲減少醫保基金支出,更是整個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的騰籠換鳥之舉。
“可以說,財政部的此次稽查,首先是摸底藥價形成機制,引導藥品以療效爲價格根據,爲合理藥價的發現做準備;同時,整治藥價虛高是三醫聯動改革的準確切入口,騰出不合理的藥價,爲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騰出空間。長遠地說,是爲醫改做準備。”魏子檸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