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老店的危機和轉機

臺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臺灣房屋集團提供)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餐飲業的生存特別辛苦,其實疫情之前,餐飲業的經營就已沒那麼簡單。早前餐飲業遭遇原物料漲價、員工薪資調漲、一例一休等難題,面臨不少經營考驗,店租行情也隨着房價飛揚,加上餐飲業的型態口味推陳出新,消費者喜新厭舊,不少老字號餐廳主廚老闆苦於無人傳承接手,近年陸續歇業退場。

中山堂附近的65年老店「上海隆記菜館」,於2018年因人手不足歇業後,就以地主身分將自有店面和建商一起改建,推出「新美齊硯」小宅新案,在老店退休後走出新路;老店改建的案例還包括永康街名店高記,它早在2010年就賣給虹光集團,並以每月150萬回租,餐廳繼續經營,不過因餐廳登記違規使用屢屢遭罰,2020年決定歇業,房東虹光申請危老改建,推出「永康壹號」建案。

位於條通商圈的「漢城韓國烤肉餐廳」,也是臺北歷久不衰的老牌韓國料理店,該棟建物由老闆魏家建造自用,餐飲食材講究,吸引不少政商名流和演藝名人,2019年因二代老闆想退休而熄燈,讓老饕們譁然惋惜,而整棟自有店面和土地,去年以2.2億出售給開發商,不排除未來將推出小宅新案。

這些餐飲老店雖然基地不大,但都位屬精華地段,交通便利,有利於小宅推案,且這些名店所在的商業區土地,容積率達560~800%,改建效益高,加上建物屋齡達危老標準,還有獎勵容積可用,在產權單純,整合容易的情況下,吸引開發商出手,也使這些辛苦從事餐飲幾十年的老闆們萌生退休念頭,乾脆將老店結束營業換現金享清福。

其實一直以來,許多白手起家的餐飲業者,都是做生意賺錢買店面的實踐家,小到小吃攤販,比如西門町的阿宗面線,光復南路上的楊基面線,都是靠庶民美食賺到了店面,而楊基面線近年乾脆收攤不煮麪線,改當包租公;大到知名餐廳或集團,像是永康街的鼎泰豐,還有麥當勞,更是橫跨餐飲和不動產業的知名代表。

不管是餐飲業,或是零售服務業,甚至是醫療診所業者,若有穩定的自用需求下,購置店面自用,確實是一個累積資產的規畫,不僅現階段不用受制於房東年年漲租,就算未來屆臨退休,不管是收租金養老,或是透過開發商整合重建,都爲退休的生涯規畫或資產傳承,開闢了一條進可攻退可守的理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