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征:如何辦成窮人的銀行,是一個大的挑戰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曹遠征在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反貧困是世界性難題,中國金融業在普惠金融或者說微型金融上貢獻了優秀經驗。

他認爲,過去10年,中國的普惠金融進展非常之快。一方面,各類草根金融遍地開花。這些草根金融的核心特徵,就是和熟人做生意。這就穿破了大銀行只能依靠質押物放款的傳統籬笆。另一方面,中國的電子金融發展非常之快,一些平臺可以深入到交易場景做非常小的貸款。這方面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於中國經濟建設打下的良好基礎。

曹遠征指出,從1978年經濟市場化改革算起,經過40餘年發展,中國金融業終於與全球同步發展,跨越了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曆史。這在全球獨一無二。

一系列改革助力現代金融體系初步建立

曹遠征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屆經濟學博士,1986年博士畢業後進入當時的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曾任經濟體制改革研究院第一副院長(正局級),還曾擔任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專家。

新中國成立後一段時間內,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曹遠征評價,嚴格意義上,這時不需要金融。因爲經濟活動高度行政化,產供銷、人財物均按國家計劃分配,由財政主導。期間雖有銀行,但隸屬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經理財政部國庫,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負責基建撥款和核算。

1978年,中國開啓經濟市場化改革。這就要求有相應的金融予以配合,因爲既有的高度一體化財政金融體制已不再適應。緊接着,新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啓動,這始於“兩個分離”。曹遠征指出,第一,中國要向市場經濟轉軌,意味着金融部門需獨立於財政,在此情形下,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不再隸屬於財政部;第二,金融機構要獨立於政府行政,走向市場,因此,各家銀行陸續從人民銀行分離出來。

1984年的1月1日,以工商銀行從人民銀行分離出來爲標誌,雙層銀行制度正式在中國確立。“雙層”,對應的就是中央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和工農中建爲主的商業銀行體系。

曹遠征說,1984年以前,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先後或恢復重建,或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

“有了這一雙層銀行制度,金融業就有了骨架。”曹遠征提醒,有了骨架,金融業便隨着經濟發展開始發育和分化。

在此過程中,金融業逐漸出現信託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此基礎上又發展出金融市場。曹遠征指出,由此初步形成金融體系,但行業發展也同時提出了新命題:金融監管要求愈加突顯。

亮點在於,隨後的監管不再是政府直接實施行政管理,而是將金融監管職能逐步從人民銀行剝離出來,賦予第三方即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來實施。曹遠征指出,這一系列行政和監管的獨立,都可看作金融獨立於財政系統的過程。

與此對應的另一條線路是,獨立出的金融機構開始商業化。曹遠征指出,真正的商業化,是2004年1月1日開始的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公司化改造,從產權結構入手,徹底解決政府預算軟約束問題。

在曹遠征看來,金融機構公司化進程起於2004年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的改制,直到2010年光大銀行上市,以此爲標誌,這一輪商業化改造大功告成,可以說,這也標誌着中國真正的現代金融體系初步建立。

回顧1978年以來一系列改革,曹遠征說,這是一個深刻的轉變。整個過程用時近30年。

40多年間 跨越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曆史

曹遠征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在他看來,從計劃經濟轉爲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改革,就是企業改革。要將企業從過去的政府附屬工廠,變爲真正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當然就要形成一整套的價格體系。而這個價格體系中,最核心的,就是金融價格。但事實上,企業改革,和金融價格改革如何配套,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他說,中國選擇的是漸進式推進。改革的第一步,是以企業爲中心。爲了將國營工廠變爲企業,圍繞企業改革作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金融制度。當年,與國有企業改革配套,將金融從財政體系中獨立出來,反映在企業改革上,就是將財政撥款改爲銀行貸款,當然,此時的貸款定價很低。

隨着國有企業逐漸成熟,到本世紀初,多數企業開始盈利,虧損企業已大幅退出市場,這時才啓動銀行業自身的市場化,推進利率層面的改革。也就是說,企業具備了金融成本的承受能力之後,纔開啓涉及金融價格的改革。2004年開始的銀行股份制改造,正是以此爲歷史背景。

曹遠征對這種漸進式改革予以肯定。“你會發現改革是比較成功的。最成功的標誌就是,中國銀行業經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考驗。”他感慨,幸虧當年決策比較早。

以銀行股份制改造完成爲標誌,金融業在微觀基礎和在宏觀基礎上均得到規範,由此形成了現代金融體系框架。“這就是爲什麼2012年以後,大家發現,利率市場化在加快,匯率市場化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在加快。”在曹遠征看來,只有在現代金融體系基礎上,纔有可能把這些項目提上日程。

曹遠征評價,經過40餘年發展,中國金融業終於和世界同步發展,開始面對全球同樣面臨的問題,諸如現在講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講全球治理等,這些都需金融業發展到相當程度,纔會面對和討論。

在他看來,中國現代金融業,恰恰是在40多年間跨越了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的歷史,這在全球獨一無二。從這個意義來說,這也是世界範圍的一個奇蹟。

回顧中國金融業與中國經濟發展,曹遠征認爲有以下經驗可以總結:

第一,中國金融業發展始終與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相互支持、緊密聯繫。

實體經濟發展促進了金融業發展,金融業發展也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放眼未來,這一點更加凸顯。全球氣候變暖,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新挑戰。我們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那麼綠色金融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爲無論是節能減排的轉換,還是能源結構的轉變,都需要金融參與。如何支持低碳經濟,將是現代金融的一大挑戰,“十四五”時期尤爲艱鉅。

第二,反貧困是世界性難題,中國金融業在普惠金融或者說微型金融上貢獻了優秀經驗。

2019年,曹遠征和陳軍合著的書籍《微型金融:從“排斥”到“包容”》,專門總結了中國反貧困金融的發展。他直言,以資產質押爲主的銀行授信,容易導致銀行“嫌貧愛富”。因此,如何辦成窮人的銀行,是一個大的挑戰。

事實上,過去10年,中國的普惠金融進展非常之快。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各類草根金融遍地開花,無論是大銀行小銀行還是更小的農村的信用團體,都在發揮草根金融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國的電子金融發展非常快。曹遠征指出,這方面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於過去40多年改革建立的良好基礎。

展望“十四五”中國金融業有四方面發展重點

展望“十四五”,曹遠征作出以下判斷:

第一,中國金融業面臨的全球化挑戰更爲突出。

中國經濟已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利率正在迅速市場化,人民幣匯率迅速自由化,人民幣加速國際化,這也使得中國宏觀環境愈加國際化。

隨着金融業全部放開,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將是全球性金融市場,中國金融機構與全球金融機構同場競爭,因此對金融業的管理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均提出更高要求。換句話說,接下來,中國已經不再是內湖而是公海,特別是當上海真正成爲以人民幣爲核心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將是各國金融機構同場競技的國際市場,對中國金融機構鍛鍊游泳能力、提高游泳本領非常有利。

第二,隨着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國人均收入不斷提高。未來15年,中等收入羣體由現在的4億多人翻一番達到9億,意味着中國金融業要加強個人金融服務。

中等收入羣體將是金融業最大的客戶羣體,而中等收入羣體的需求不僅僅是存款貸款,更在於理財服務。因此,財富管理爲主線,將是中國金融業發展新勢頭。更進一步,隨着中等收入人口增長,人們視野愈加國際化,財富管理不僅在國內配置,還要求向國際配置,這就有了全球資產配置需求。那麼,金融機構在個人財富管理上,也必須有全球化配置能力。

當前,各大銀行都已成立理財子公司,中國資本市場也將迎來長足發展,在此情形下,中國銀行業的個人金融業務也需要與國際接軌。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第三,中等收入人口增加,不只來自工薪人口,更來自小微企業的發展,以及自主就業羣體的壯大。

在此過程,面向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的普惠金融,就需要有更強的穿透力,提供更深入的服務。

中國人口體量如此之大,金融需要切實面向草根,而這不只需要大銀行做,更需要大量其它金融主體參與,創新更多產品。基於這一視角,如何處理好創新活動和監管的關係,爲小微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將變得非常重要。因此,監管創新,將是重要課題,也是全球面臨的挑戰。

第四,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因此加強國際宏觀經濟協調,變得日益重要。

只有協調,才能穩定國際環境,穩定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加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是中國金融業新的使命。

曹遠征總結,這四方面將是中國金融業發展重點,但核心依然是金融要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這是基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