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炎裕專欄-短線聚焦臺幣匯率 中線注意美元指數變化
美元指數在1973年3月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啓用,基準點是100點,過去50年間美元指數曾高漲到突破160,最低也跌破80點,2008年3月16日,美元指數跌至70.698創新低,之後就發生金融海嘯。
2014年美元指數再度轉強,反映歐美金融經濟科技實力差距,全球資金從歐洲、新興市場等地迴流美國趨勢,2022年聯準會啓動升息循環,美元指數再度向上突破100大關。
目前美國利率高於其他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爲2.9%,而10年期德國國債收益率爲0.95%,10年期英國國債爲1.7%,10年期日本國債爲0.2%。較高投資收益回報率激勵投資者將中長期資金轉向美國。
歐元爲美元指數最大成分,歐元區經濟與歐元供需變動是美元指數最大變數:4月歐洲央行開會後指出俄烏戰爭變數,所以即使物價上漲仍維持利率不變,一舉造成歐元下跌美元指數衝高。
近日歐盟委員會2022年春季預測報告將歐元區通脹率上調至6.1%,各項重要經濟數據讓歐洲央行升息壓力沉重:歐洲央行6月份會議將跟進聯準會升息走向「中性利率」,預計7月升息25個基點,然後9月和12月再進行二次升息。
歐元面臨與美元平價(1:1)的挑戰,近日歐元兌美元創1.03美元最近五年低點,主因是市場動盪和俄烏戰爭引發避險,資金涌入美國資本市場,即使在2021年歐洲疫情最慘時,歐元都挺住1.1價位,更顯見今年聯準會升息的「資金移動威力」大於疫情,今年瑞士法郎兌美元累計貶值8%已與美元平價,英鎊3月起加速貶值力道。
歐元弱勢還有一個特殊變數「政治力量分歧」:歐盟對俄羅斯制裁拖泥帶水,馬克宏連任法國總統後仍企圖搓合俄羅斯與烏克蘭對話割地換取和平;歐洲經濟面臨能源危機、物價上漲、GDP衰退,停滯性通膨衝擊機率驟增,資金外逃加上糧食危機,歐洲央行左支右絀幾乎束手無策。
4月起日圓大幅貶值至130價位,過去日圓貶值是日本央行降息增加貨幣發行,希望藉由物價上漲2%恢復消費動能,基本就是複製美國經濟政策思維。這次日圓大幅貶值原因是美國進入升息循環,美日利率差距逐漸擴大,日本經濟沒有復甦但日圓貶值造成日本資金外逃,對內造成輸入型通膨壓力,陷入惡性循環。
美歐進入升息循環,日本卻無法跟進主因是若日本升息銀行提高利率直接衝擊企業和民衆減少投資與貸款、緊縮消費意願,對經濟停滯的日本景氣雪上加霜;日本政府和央行策略是堅持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主動放任日圓貶值,日本央行認爲有助於日本出口表現,甚至根本不認爲這是危機。
經常帳的另一支柱觀光,則有機會受惠日圓貶值,國外旅客購買力相對提高,加上日本因疫情封閉兩年,日本政府積極朝向儘速開放觀光,宣佈開放美國、澳洲、泰國、新加坡等四國已接種3劑疫苗小型團體旅客入境。
臺幣從年初貶值到29.8元左右,瀕臨30元整數關卡,央行總裁楊金龍強調,新臺幣匯率近期波動度相較其他鄰近國家幅度小,今年外資賣超金額估算至少匯出200億美元。
如果外資巨量匯出導致波動擴大,中央銀行會進場調節,中央銀行職責就是要維持幣值穩定。匯率主要是看外匯市場供需波動,只要發現威脅到經濟穩定隨時就會進場,沒有什麼「防線」問題。短期臺幣走勢與股市同步,外資賣壓降低指數能維持反彈氣勢;中期則要看美元指數表現,如果震盪後又往上,新興市場中長期外資減碼壓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