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年過半百,別再硬着頭皮買房

財政部統計,目前全國房屋持有人年齡,45歲以上佔約8成,其中65歲以上的銀髮族就佔了近3成,健康照護商機龐大,全世界的人都在想辦法解決養老住房問題,預期未來養老居住的安養村、共生宅將會有很多出現。老人老屋問題不少,50歲之後除非財力雄厚,一般民衆換屋難度越來越大,不必硬着頭皮買房,若是選擇住在養老住房,財務負擔將比自己購屋來得輕鬆。

景文物業管理機構董事長紀子說,50歲之後除非財力雄厚,一般民衆換屋難度越來越大,伴隨着平均年齡延長,唯有新房子使用壽命足以承載起後續人生下半場生命。買房時不必遷就子女的需求,或者購買中古屋寧可輕鬆地購買一間小小而溫馨適合自己養老的新老人住宅,在能力愈來愈差的未來,不擔心沒房子住也不用擔心沒人照顧。

郭紀子說,附帶居家服務、24小時照顧提供長短期住宿服務的養老共生住宅,普遍是用租的,而非買的。除非想要留下遺產給子女,否則,租這樣的房子就很好了,根本不需要老來購屋。而有的民衆可能擔心老了租不到房子,郭紀子表示,市場在改變,適合養老居住的安養村、共生宅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只恐怕有一窩風泡沫化以及供需結構失衡問題,未來應該不會有數量不足問題,而且有以房養老、保險、安養信託、長照政策等多種機制陸續建構,不必太過煩惱。

考量子女成年空巢離婚率高獨居多、房間整理與打掃負擔、房間大老人活動不便、房間越大心理空虛孤獨等等諸如此類的因素,銀髮族更適合小坪數住宅。長期終老的養老型住宅機能,更應重視的是鄰近或直接連接長照機構、醫院公園捷運、便利生活用品採購等。對於有房族羣,建議賣大房小房,而不是賣城市的小房移居鄉下住大房。更不必揹負鉅額房貸升級豪宅,年過半百,別再硬着頭皮買房了。

臺灣不僅屋齡老化屋主也老化。根據財政部統計,目前全國房屋持有人年齡,45歲以上佔約8成,其中65歲以上的銀髮族就佔了近3成。老屋的規劃大多不適合老人居家,且臺灣的狀況,多數是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光是上下樓梯就是困擾。養老住宅更重視公共空間、設施與服務,而注重養老設計的以新成屋爲主。

銀髮族的樂活人生,需要來自整個社會的支持,更需要家庭式的照顧。老來不敢亂吃,需要養身,訊息支持的可靠度與專業度就很重要,銀髮共生住宅精心設計的餐飲,就是對老人很好的照顧項目。面對身體退化,需要輔具與協助人力的支持,甚至於突破死亡恐懼、疾病恐慌還需要情緒支持,銀髮族照顧很難由機器取代,而需要真正有溫度的人的照顧。獨居老人沒有社交圈支持會更加孤獨,活得正向快樂需要自尊支持,提升自信減少孤獨,需要利他支持,這些需求特徵顯示銀髮族更需要團體生活。而要具有這樣的環境與受到這樣的照顧,居家安養比較難以達成,長租銀髮共生住宅纔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