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非核過渡期 先重啓核四因應

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

今年3月11日,前總統馬英九頒授二等景星勳章給三位科技、產業界人士,包括臺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工研院前任董座蔡清彥及長春企業集團董座林書鴻等三人,以表彰他們長期在發展創新科技、引領產業升級,及培育人才上的貢獻。圖/長春集團提供

臺電、麥寮燃煤發電機組污染物排放比較

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表示,電力供應穩定及電價高低,對國家經濟發展影響是很大的,臺灣邁向非核家園當然很好,但政府應思考完整的階段替代方案。基於核電廠的安全距離考量與設備淘汰思維,「停核一、核二,重啓核四」或爲另一評估想法。

臺灣是應該加速發展太陽能、風能及火力發電來替代核電產能;屆時,再停核四電廠,達到非核家園的理想。如此一來,既可同時考量核電安全又可避免供電缺口。

林書鴻強調,長春集團在六輕設有廠區,而當地臺塑麥寮燃煤發電機組的空污排放品質管制,已不比天然氣發電差,顯示企業排放管控技術已有相當升級實力,政府不應用過去落後思維,來看待多元能源應用規畫問題。

尤其,煤電發生事故可儘速滅火控制,而政府有意明顯拉高供應比重、號稱乾淨能源的天然氣,除有儲存、管線成本等因素外;一旦有火苗等意外,其毀滅破壞性更是不可忽略、也不能冒險的問題。

低電價有助整體經濟發展

林書鴻指出,過去臺灣官員對社會經濟有責任感,主張政府應提供穩定、低成本的電力支援,讓企業投資得以推動,進而活絡生產、出口、就業等經濟活動,最終對國家稅收也發揮正向貢獻。這也造就了臺灣過往亮眼的經濟奇蹟。

對照當前臺灣供電吃緊、不穩定,卻又有高價電力的壓力,讓企業蓋廠投資計劃縮手,造成經濟發展動能疲軟的負面循環。

林書鴻認爲,天然氣、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佈局並非一蹴可幾,貿然規畫廢核墊高未來電價成本,不僅企業投資停滯,人民也恐因經濟收入不佳無法負擔。

林書鴻表示,核一、核二電廠到臺北市中心直線距離約20公里,核四電廠到市中心爲40公里。以安全距離來考量,核一、核二兩廠的核安危險機率比核四多了1倍,亦即核四廠相對多了1倍的安全性。

核四比核一、核二安全

此外,核一廠已運轉37年,核二廠也有34年。從設備及材料安全的可靠度來看,全新的核四廠安全性應是可靠得多了。理應停開核一廠與核二廠,把核四廠開上來。

對於大家批評覈四廠設備是一個「拼裝車」,安全堪憂。林書鴻說,國際大廠BMW既沒做輪胎,也沒生產安全玻璃,碼錶等零組件都是他廠提供的,但大家喜愛、肯定BMW品質,便是對其製造、零件選擇與產品規畫的專業信賴。

核四也是一樣;設備品質好不好,大家要相信臺電等專家團隊的評估。而核四發電機組廠商GE公司也一定會在試車、運作及保固作業上,悉數符合臺灣要求,纔不會丟其國際商業信譽。

如同,大家開車多年後,會淘汰舊車,改換新車。「現在既然有新車,爲何還要開舊車?」

能源問題 要理性溝通

林書鴻認爲,政府現在積極開發綠能當然OK,但忽略能源多元建置、一昧要關閉核四,只是浪費更多稅金。政府在看核安及供電缺口問題上,應從整體能源角度來衡量。

例如,中南部六縣市禁用生煤的問題;政府明知生煤燃燒效率及空污問題在科學上有解的,卻捨棄理性溝通,硬推法令強押停止燒煤。政府已有制定燃燒生煤的排放標準,從90年代中期起,空污法修正後政府可徵收空污費,燃煤工業排污數據已連線完全在政府嚴控中,何必禁止燒煤。

林書鴻說,禁燒生煤對減少碳排放的影響應是有限的,更何況國內業者實際排放濃度已均可符合現行標準,且有即時數據連線完整紀錄,懇請給予解禁。

林書鴻感嘆,有關非碳與綠能的議題,臺灣一直說得多、做得少。官民未積極推動嶄新的燃煤機組造成減碳不力,卻放任民衆誤以爲禁燒燃煤改用天然氣,纔是愛地球。

然而,臺灣天然氣引賴進口,目前全球恐攻、南海等國際紛爭頻傳之際,一旦出現航運、戰亂阻礙,供應缺口與急竄價格,是無法達成穩定供電機制,更遑論外泄、引爆的國防安全衝擊。

屋頂水塔 浪費能源

此外,林書鴻也指出,就像他跟國際客戶搭車南下時,客戶對沿途每個屋頂上發亮水塔景象感到不可思議。其實,這些都是自來水公司因既有管線老舊或有漏水,因此管線發電加壓輸水時,都沒能直接到達所需樓層,造成民衆又要花錢,建置水塔,再用電力由地下水池打上屋頂水塔,二次用電的浪費。

如果,政府嚴格要求自來水公司更新老舊管線,不僅改善漏水的資源浪費,也可讓樓層6樓以下的房屋,只要一次發電加壓就完成供水目的,又可達成節電的雙效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