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騰馬麗新片《抓娃娃》爆紅:這3個扎心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沈騰馬麗再度合體,電影《抓娃娃》票房12天破20億,成爲今年暑假的口碑好片。

在電影中,沈騰馬麗分別飾演馬成鋼、春蘭,這兩人也是一對夫妻。

他們和現實生活中萬千普通父母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盼望:望子成龍。

大兒子在富裕家庭中備受寵愛長大,然而“富養教育”沒讓大兒子馬大俊成爲一匹“駿馬”,反而當了父母眼中“練廢的大號”。

失敗案例在前,夫妻倆爲了教育小兒子,培養企業接班人,決心實行苦難教育,讓孩子吃一吃生活的苦。

從此家從大別墅搬到了老破居民樓,馬成鋼隱藏有錢人的身份,一心只在小兒子面前扮做無私奉獻的窮苦好父親。

一家人的“沒苦硬吃”成爲了電影的笑點,但馬成鋼夫妻在兒子身上實行的苦難教育也成爲觀衆眼中最大的教育恐怖。

因爲這場以愛爲名的教育建立在一個孩子的真實痛苦之上。

父母單方面的“我爲你好”,最終成爲孩子承受不住的精神負擔。

馬成鋼一家四口的經歷,也在告訴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何爲教育,何爲父母,何爲孩子。

馬成鋼夫妻對兒子馬繼業的這場苦難教育並非是一時興起,全來源於馬成鋼童年的真實經歷。

那時在居民樓裡,他的家是最窮最破的,年幼的他常常要在家門口給奶奶煎藥,站在樓上看遍人情冷暖。

窮苦的生活,他人的冷眼像一根根刺一樣紮在馬成鋼的心上。

讓他有了動力去改變現狀,改變命運。

長大後他有了事業,成爲了“馬總”,儼然是一個人生贏家。

大兒子富養不成器,他這個窮養案例卻能夠“百鍊成鋼”。

於是,馬成鋼找來教育專家扮演兒子的“奶奶”,1:1複製自己的經歷打造兒子馬繼業的童年。

從此這個家家徒四壁,只有窮苦的爹,辛勞的媽,虛弱的奶奶,破碎的娃。

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一千多元,馬成鋼開膠的鞋子要穿了又穿。

馬成鋼對兒子的教育,也在這小小的破房子裡展開。

家裡窮,他便教會孩子如何保證水龍頭能出水,但水錶不走字。

馬繼業撿瓶子賣廢品,他便教孩子去發現哪裡的瓶子最多。

一項項生活學問看似變成了教育孩子的有用知識,但別忘了,這些日常教育都需要建立在吃苦的基礎上。

對馬成鋼來說,“窮”是他教育孩子的手段。

但在孩子心裡,“窮”是當下的真實生活。

想控制水費開支,不可能只靠水錶不走字,於是兒子馬繼業提出了讓媽媽不洗頭。

家裡沒錢了要維持生活運轉,馬繼業便帶家人吃“還得撈”排隊等位時的免費零食。

他偷偷買平板,是看重商家推出的“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服務。

父母的教育理念成爲孩子的“枷鎖”,吃苦教育最終培養出馬繼業“窮算計”的本能。

在父母的認知教育下,他進一步侷限自己的可能。

因爲比起父母設立的遙不可及的成爲企業家的目標,當下的貧窮是他最急需擺脫的困境。

所以陌生人提出要高價買馬繼業的空瓶子,他能隨意跟人上車離開。

父母覺得孩子能夠考上名校,掌管企業,孩子想的不過是進入體校。

因爲在那能夠學費全免,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當父母認定孩子需要吃苦,孩子需要的便不再是理想,而是一個能滿足溫飽的機會。

馬成鋼夫妻倆爲了教育小兒子,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明明打拼半生,能過上富裕充實的生活,卻要爲了孩子裝窮。

馬成鋼的頭髮要一次次染白,僞裝困頓失意。

妻子春蘭愛美的天性要被強行約束,做好的美甲要當場卸掉,喜歡的包包和衣服首飾一件也不能上身。

在兒子馬繼業面前,他們要裝作一個賢惠的媽媽,一個努力打拼的爸爸。

還要裝出自己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在孩子面前犯困也要抱着書“苦讀”。

他們如同“孟母三遷”一般,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

有愛練書法的大爺,愛讀書的叔叔,還有洗衣服都能脫口而出物理知識的鄰居阿姨。

這些“鄰居”是馬成鋼請回來的員工,也是兒子成長過程中的老師,爲他的學習查缺補漏。

這些來自學習上、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也讓馬成鋼有足夠的底氣在被兒子質疑時,發出控訴:

“你以爲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實際上是你操控了我們的人生。”

他們感動於自己對孩子的偉大付出,也強調着孩子對自己的操控。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

當父母一輩子等待孩子感恩的時候,孩子也在等待父母一個道歉。

因爲在親子之間強調誰付出誰操控時,雙方流動的愛,將成爲等價交換。

父母付出時間、精力,孩子犧牲前途、自由。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父愛是有條件的:

“我愛你,因爲你實現了我的願望,因爲你盡了職責,因爲你像我。”

正因此,這場教育的本質是所有真情都有目的。

馬成鋼穿着開膠的鞋,是爲了喚起兒子愧疚的孝心。

在兒子失去進體校的機會,向他尋求安慰,他選擇見縫插針描繪清北名校的美好,極力鼓動孩子報考。

甚至於當孩子逐漸發覺這是一場針對他的騙局時,馬成鋼選擇讓“奶奶”假死,激發孩子的愧疚欲。

婚慶司儀成爲葬禮上的主持,在孩子淚流滿面中,念出馬成鋼精心準備的那句話:

“奶奶先飛去清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上空等你。”

親情有了謊言,情感不再純粹,結局自然難免出現父子離心。

大兒子馬大俊是馬成鋼早早放棄的“廢材”。

他高考98分,簡單的古詩都念不通順。

小兒子能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寫成一幅漂亮的毛筆字。

馬大俊就能將“徒傷悲”念成“走傷悲”。

馬成鋼對這個兒子也有幾分溫情,高考分數低,那就花大幾百萬送兒子出國留學,各項生活費也不曾停過。

但是他還是想要一個更加成器的兒子。

他爲小兒子量身打造了一個“楚門的世界”,一個簡單的獨生家庭,就決不允許在小兒子的世界裡,出現一個碌碌無爲的富二代大哥。

在人前,他拒絕馬大俊叫爸爸。

在人後,對兒子也有諸多嫌棄,爲了瞞住小兒子,派人將大兒子綁起來。

他對於好兒子的標準只有一個,考上名校,完成他曾經的高校夢,繼承他的事業。

做不到,他便“換號重來”。

殊不知,教育從來不是教育一個人如何走向成功。

而是教育一個人在生活面前如何寵辱不驚,勇往直前。

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不會成長爲馬繼業,高考棄考後第二年,還能考七百多分。

大多數的人,或許都是一個又一個“馬大俊”。

在學習上怎麼都開不了竅,對未來也總是沒有目標。

甚至在家庭裡,也是不被父母偏愛的那個人。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是一個“好孩子”,也不代表我們沒有價值。

《家庭的覺醒》一書中寫道:

“孩子終其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第一個叫做‘我被看見’;第二個叫做‘我有價值’;第三個叫做,‘我很重要’。”

孩子不需要被父母改變,不需要跟隨,只需要做好他自己,認可自己的存在。

馬繼業在離開父母后,用704分的高考成績,考取了心儀的體育大學。

雖然在馬成鋼眼裡,他是一個連第三梯隊都跑不進去的選手,但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跑道。

馬大俊沒有再希冀父母的關注,而是以此爲動力,一天又一天鍛鍊自己,去挑戰一個原先自己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攀登珠峰。

他沒有陷入父親馬成鋼狹隘的想法裡,認爲兩個人一定會爲了父母的家產不顧手足之情相爭。

而是站在觀衆席上爲弟弟鼓掌,靠着自己的努力,登上珠峰,站在峰頂,說出藏在心裡許久的話:

“老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故事的最後,馬繼業在比賽中跑步,時而有人超越他往前跑去。

一個個選手領到休息處的礦泉水,都會喝完將空瓶子丟到一旁。

馬繼業用衣服兜住了這些空瓶子,笑容滿面地繼續往前走。

很多人說,這對於馬繼業來說是一出悲劇。

但從馬繼業的笑容來看,他對過去早已經釋懷。

那些礦泉水瓶是他複雜難言的過去,眼前的終點是他目之所及的未來。

實際上,馬成鋼的教育是成功的,不在於他的窮養富養的理念。

而在於背後的愛雖各有目的,但不曾摻假。

在每一個孩子需要的成長瞬間裡,父母給予了陪伴。

在每一個迷茫失意的歲月裡,父母與孩子一起渡過難關。

陪伴,纔是成功的教育。

成全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成績的優秀,而是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讓孩子成爲孩子,讓自己成爲自己,讓愛自然流動。

允許一切發生,允許我們做一個不尋常的自己,允許我們的孩子獨一無二。

點【在看】,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路。

你們看了電影《抓娃娃》了嗎?身爲父母或孩子的你有什麼感受?

在成長過程中,你對“窮養”、“富養”有什麼想法呢?作爲孩子,曾經有什麼話想對父母說?作爲父母,你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歡迎在評論區裡分享你的故事,跟我們一起聊聊吧~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麪下藏着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