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昭良深度爬梳 鏡頭髮現社會變化

沈昭良《漂流》系列,以地景敘說臺灣社會曾上演的衝突、議題。(沈昭良提供)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和攝影那麼近」近30年的時間投入於專題式影像創作的沈昭良,看攝影在當代隨着科技進步,和人的生活關係也更爲緊密,他直言:「但不會因爲你手上拿的是iPhone最新款,就代表你的照片出來會非常有內容,非常精準。」

2001年推出《映像‧ 南方澳》系列專輯,其後陸續出版《玉蘭》、《築地魚市場》以及以電動舞臺及歌者生活爲題的《STAGE》、《SINGERS & STAGES》及《臺灣綜藝團》等攝影著作,作品聚焦於現實環境中的社會地景與生命處境。沈昭良表示這樣的作法從在日本唸書時拍築地魚市便開啓,「一開始想法很單純,就是想透過一個題目驗證在課堂上學的,去實作驗證的過程中去修正」。

沈昭良表示自己一直對庶民現實生活很感興趣,「市場、活力,一點點冒險」是他口中對庶民題材的形容詞,「聽他們在想什麼,在講什麼,關心什麼,長什麼樣子」沈昭良表示直至今日在課堂上教學,也是要求學生做觀察訓練,在相對不穩定,充滿流動變化的狀態中,不管對人、物件、環境的觀察也有所不同。

希冀透過攝影畫面,看見臺灣社會面對的問題與變化,沈昭良一直以來走進市場、走進生活,近日則以拍攝地景的《漂流》系列,試圖直面臺灣的政治、歷史、認同。「類似牡丹社事件,類似公共安全有關的礦場、核能議題,或與人權有關的白恐議題,真正的和解必須要慢慢走過,慢慢整理。」

透過地景照片,沈昭良劇情式地重現達邦部落鄒族白恐受難者高一生,一路移動下山至監獄的足跡,「抒情的地景描寫,不特別說明的話,乍看就是風景照」但事實上,照片呈現的大山是巨大的礦坑已被挖空,而大山下是原住民部落,鮮明的地標是教堂的十字架。「這照片裡會有一些線索,這也就是當代攝影的表徵,讓人去理解其中是要講什麼。」

沈昭良認爲攝影在臺灣「是處在一個持續加溫的進行式,攝影在表述看法與分享生命經驗時,變得非常重要」他認爲迴應這一趨勢和發展,作爲專業攝影者也要有一些行動,以長期、穩定且大量生產相對好的作品,以及有架構的交流、展示,優化攝影與一般人的關係。「攝影,可以跟人的生命更緊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