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快評》軍售能嚇阻戰爭與衝突?

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孫曉雅昨舉行記者會。提到軍售問題時,孫曉雅說:戰爭是慘絕人寰的悲劇,所有人都應全力盡責避免戰爭。(中央社)

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孫曉雅昨舉行記者會。提到軍售問題時,孫曉雅說:戰爭是慘絕人寰的悲劇,所有人都應全力盡責避免戰爭;美國對臺軍售,就是要讓臺灣有所需要的自我防衛能力,「嚇阻」戰爭與衝突發生。

嚇阻的概念,起源於上世紀美蘇陣營冷戰時期。嚇阻要生效,前提是對抗的雙方,勢均力敵,軍事力量差距不能過大。譬如,甲乙雙方都擁有核武,乙方核武數量雖不如甲方,但乙方擁有第二擊的能力,便能產生嚇阻作用,甲方意圖動武時必須慎重考慮乙方回擊可能造成的損害。不過,證諸史實,嚇阻理論只在冷戰之初的短期內有效,長期以來,美國並未能「嚇阻」各國競相擁核,而美國長期軍售世界各國,也未能嚇阻各國之間爆發衝突與戰爭。

兩岸對比,無論是國家經濟、人力、資源等總體國力,還是軍事武裝力量,有若天壤之別。在這種情勢下,除非臺灣擁有第二擊的核武裝備,再多的軍售都不可能對共軍產生嚇阻作用。何況,美國軍售臺灣的武器裝備,不僅高價,且多爲老舊過時、將近淘汰者,哪裡能產生嚇阻力量?相反地,美國軍售越多,越能激發、甚至引爆兩岸的衝突。美國軍售臺灣越頻繁,戰爭就越迫近眼前!

引用過時的嚇阻理論,持續軍售臺灣,肥了美國芭蕉,瘦了臺灣櫻桃,智者所不爲。以小事大,非賴武器裝備,還須以智。這道理,美國人不懂,浸淫中華文化多年的臺灣人,豈能不知?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