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兩岸春暖花開的兩把鑰匙

臺灣新任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上任還未滿月,邱太三表示,兩岸交流勢必要恢復,期待未來兩岸能夠「春暖花開」。(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寄望的兩岸春暖花開,經過「鳳梨事件」成了春寒料峭後,衆人對於中共高層在「兩會」工作報告裡涉臺政策用字遣詞,格外關注。且看政協主席汪洋總理李克強如何說。

汪洋的工作報告,簡短至極:「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開展調研協商」。未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也不提九二共識。李克強的報告,重提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強調「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整體看來,對臺大政方針基調並未改變。

或許是基於這樣的解讀,有些學者便認爲兩岸「春暖花開」仍有一線生機;關鍵在於兩岸執政當局是否能「以談判代替對抗」,「化干戈玉帛」。然而,抱持這樣想法的學者,往往將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歸咎於北京,且認爲兩岸復談的鑰匙在北京的手上。一位學者還引用習近平曾經說的話:「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主動權」,用以主張兩岸復談之門的鑰匙就在習近平手上。

其實,類似上述的看法,都未能洞悉兩岸關係現狀癥結所在,且有「慣臺灣執政當局」之嫌,原已春寒料峭的兩岸關係,極有可能變得更刺骨嚴峻。

以談判代替對抗?試問,「九二共識」算不算是兩岸「以談判代替對抗」得到的成果?兩岸簽署的23項協議是不是「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具體表現?當執政的民進黨悍然否認九二共識時,不等於是公然放棄了「以談判代替對抗」的路徑嗎?放棄了「以談判代替對抗」,難怪當年玉帛盡成干戈了。

儘管在拜登政府的壓力下,蔡英文拋出了「願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兩岸有意義對話」的談話。不過,5年來,蔡政府一味親美反中抗中的兩岸政策和行動,早已被北京識破。有道是「誠於中、形於外」,如今的北京又如何輕易相信蔡英文兩片嘴皮冒出的言語呢?筆者曾指出:鳳梨事件是北京祭出的東風雨露,旨在試探蔡政府謀和的誠意。無奈,面對北京遞出的新型橄欖枝,蔡政府仍用膝蓋迴應,歸咎陸方,大罵一陣了事,全然不解如何用行動來表達緩解兩岸緊張。

的確,綜觀中共高層在兩會的工作報告,兩岸春暖花開尚有一線生機。這一線生機的鑰匙有兩把,一是一中原則,一是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隱含着放棄臺獨,九二共識,則是迴歸以談判代替對抗的道路,迴歸兩岸和平共存、和平競爭的時期。至於開啓這兩把鑰匙的方法,不是喊話,也不是什麼開鎖密語,而是某些有意義的「行爲語言」。行爲語言的奧妙,在於不經言語而用行爲來說抱歉,也在於用具體行爲來表達與人和好的誠意。

什麼樣的行爲語言能開啓兩岸的善意對話呢?第一,通令全國,即日起不得再用「武漢病毒」、「武漢肺炎」一詞,已製作電視廣告海報一律下架,違者懲處。第二,凡於電子媒體網路媒體或社羣媒體,以不實資料及言論攻訐、諷刺、訕笑大陸,經檢舉查證屬實者,一律移請NCC依法處置。第三,主動檢討包括鳳梨在內的蔬果輸陸問題,研究對等開放大陸蔬果及其他產品進口問題。第四,開放大陸疫苗進口,大陸民衆以及旅陸臺胞持有疫苗施打證明或其他電子檢疫文件者,一律准予入境臺灣。

還有第五、第六…,只要有心爲善,有心追求和平,開啓兩岸善意對話的行爲語言鑰匙,還有很多把;更神奇的是,拋出行爲語言的鑰匙,必有迴應;拋得越多,迴應越多也越大。

習近平說:「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透過奧妙的行爲語言,這話,同樣適用於臺灣。不信?試試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