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研發2D轉3D新技術《小貓巴克裡》3D版首映連導演都驚豔

成功大學團隊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將動畫《小貓巴克裡》轉換成3D版。(成大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成功大學研發「基於人工智慧之3D影片轉換系統」能提高2D影片轉換成3D的效率。(成大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製作3D電影往往需要大量人力、時間與設備成本,成功大學團隊透過人工智慧類神經網路及深度學習技術,最新開發出的3D影片轉換系統,不僅能大幅提升2D轉3D影片的速度及精準度,有效節省大量時間、人力、後製及檢查流程,還不用戴眼鏡就能觀賞3D立體電影,未來推廣後將可促進臺灣電影的軟實力。28日舉行臺灣原創動畫《小貓巴克裡》3D版首映會時,連該片導演邱立偉都驚豔地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驗」。

成大認爲,2009 年3D電影《阿凡達》的成功,讓電影製作公司趨之若鶩,紛紛投入3D電影的製作;當時,有人還預估,3D電視廣播時代也將緊接而來。不料,過去十幾年來,3D電影產量比想像中少得多,3D電視廣播更胎死腹中,關鍵就在於3D電影的製作成本與觀賞舒適度。

成大電機系特聘教授暨敏求智慧運算學院副院長楊家輝表示,儘管目前業界已經發展出2D影片轉3D的技術,但仍需大量人力切圖與修正,才能達到流暢與舒適自然的3D效果。該團隊研發的3D影片轉換系統,成功運用人工智慧,解決像素3D資訊生成及多視角影像合成等2個影片轉換的關鍵問題;尤其,裸眼3D影片更需要多視角的影像。

楊家輝指出,經驗證後,新研發的3D影片轉換系統,除可做到95%自動化2D影片轉換成 3D,還只需要現有系統1/20的時間,可大幅提升產量與效率;目前該團隊仍持續優化景深估計與補洞的技術,未來希望朝全人工智慧的方向執行。

楊家輝還強調,過去3D電影發展受阻主要是沒有內容,未來運用人工智慧將2D影片大量轉成3D後,希望促進臺灣影像內容的軟實力。

邱立偉也說,《小貓巴克裡》曾考慮直接做成3D影片,但後來發現造價實在太高,只好放棄。成大團隊的技術成果讓他嚇了一跳,不僅將平面變成立體,影片中有些畫面他們沒有真正搭建3D模型,沒想到人工智慧技術讓平面的東西反而呈現一個完全不同的風貌,等於變成另一部電影,更有趣,也更讓觀衆可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