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全馬PB243」的絕技!

身邊總有那麼幾位讓人欽佩的跑者,明明已經入“坑”多年,卻依然十年如一日地嚴格要求自己,好像只要他還在跑,“追求更快成績”這件事就沒完。

本期分享的主人公「劉洋洋」便是這麼一位堅定的“黑練”跑者。2021年下半年,因爲原定參加的上馬宣佈延期,劉洋洋轉而參加了一場全馬測試賽,結果跑出了2小時43分46秒的個人新PB。

翻看他過去的參賽成績,你會發現,雖然參賽的頻率不高,但從15年參加第一場比賽以來,他幾乎每一次都刷新了個人最好成績。

從跑10公里都感覺吃力的菜鳥,到全馬輕鬆破3的“大神”,劉洋洋坦言,如果要說自己在7年來不斷進步有什麼秘密的話,那就是他“越來越懂訓練了”。

來聽聽他分享的訓練心得。

紮實基礎

以深厚內功從容應變

說來巧合,自己參加的第一場比賽就是很多跑者都心心念唸的上馬,當時是在2015年,參加的是10公里組別。

成績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在臨近終點時,自己比較激動,還衝刺了一段距離。因爲跑完感覺還不錯,所以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挑戰下馬拉松?於是就此走上了跑馬這條“不歸路”。

隨後一年我開始真正準備全馬,買了專業的跑鞋和手錶,但因爲根本不懂怎麼練,跑跑停停,月跑量也沒堆起來,結果就是在人生第一場全馬上跑得很痛苦,最終以4小時46分24秒的成績收場。

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我常抱着僥倖的心理,會祈禱自己在比賽當天狀態爆表,然後就能跑出好成績。但後來越練越明白,只有實力過硬才能讓自己真正自信起來。

我們只有盡力做好自己,通過訓練儲備充足體能,擁有更長時間駕馭更快配速的能力以及應對突發狀態的經驗,才能在比賽中更從容。

也是從第一次全馬結果不盡人意之後,我開始相信“你只有在訓練場上非常努力,才能在競技場上毫不費力”。

練得其法

努力要用對地方

16、17年,我開始有了針對性的備戰計劃。先是從根本上解決跑量不夠的問題,慢慢增加練習的頻率和單次跑步的距離。月跑量先從100公里一路加到了200+。我的全馬比賽成績也隨之水漲船高,順利地跑進了4小時。

隨後我也慢慢接觸一些線上的訓練課程,繼續提升跑量的同時,也把間歇、LSD等內容加入到日常訓練中,當時我的月均跑量已經突破了280公里,全馬成績也在這一年的上馬成功突破了330。

但在那之後,我遭遇了瓶頸,也因爲沒了新目標變得很茫然。幸運的是我當時參加了訓練營,不僅收穫了更多關於訓練的知識,還遇到了非常多能互相分享、互相支持的夥伴。從學習和交流中,我才發現跑步訓練可以那麼細緻。這一年,我的總跑量達到了4200公里。

苦心人,天不負。19年的上馬,我如願破3。再度PB的驚喜讓我驗證了一個道理,就是訓練不僅要刻苦,還要科學,訓練方法對了,就還能更上一層樓。

過猶不及

找到自己的舒適區

當我享受着收穫成績的滿足時,傷病出現了。苦練確實爲我帶來了好成績,但是也讓我的身體因爲過度訓練經受了巨大的壓力,以至於整個2020年上半年我都處於一個慢跑休養恢復的狀態。

前幾年突飛猛進的進步速度,在這一年徹底慢了下來。在恢復傷病的煩惱和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中,我開始進修全新的訓練課題——“學會休息”。

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節奏,增加讓身體恢復的休息時間,設置適中的訓練強度,讓自己在張弛有度的過程中,能夠精力充沛地開啓每一次的訓練。

訓練-競技-恢復,更科學、更規律、也更適合自己的訓練節奏,才能更輕鬆地收穫水到渠成的好成績。場下灑的汗水轉化成了賽道上的自信和從容,我如願跑進了2小時45分,但我認爲2小時43分的新PB是起點,還不是極限。

回看一路跑來的這7年,大致就可以分成這三個階段:

一開始暈頭轉向地瞎跑,出師不利後意識到問題,開始悶頭苦練,很快就入了門; 然後從邊跑邊摸索轉變爲主動接觸學習更科學的訓練方法,也吸取前輩們分享的經驗,要練得狠,也要練得其法; 過度訓練受傷之後,明白了過猶不及的道理。 從刻苦地練,到高效地練,再到如今練得更有耐心,也更具智慧。

當然除去對“怎麼跑”感悟越來越深之外,我也慢慢對怎麼穿也越來越“講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品質的訓練裝備不僅僅能讓每一次的奔跑都有更好的體驗,對運動表現的提升也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爲「98跑」原創

文章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