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電商龍頭以前 詹宏志靠這行業活下去

PChome董事長宏志與剛卸任的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在4日晚間一場主題爲「開啓數位社會對話與想像」的講座同臺演講。(鄭任南攝)

PChome董事長詹宏志在4日晚間一場主題爲「開啓數位社會的對話與想像」的講座中,提及自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鄭任南攝)

出版業走過黃金年代,如今邁入寒冬,甚至「一年比一年更凜冽」。曾在出版業工作,PChome董事長詹宏志觀察,其實臺灣創作者多,在不同領域都有,更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和互動環境,「在我做網路之前,我是靠現在看起來很痛苦的出版業養家活口的,證明這個行業其實是有能力讓人生存的。」

詹宏志在4日晚間一場主題爲「開啓數位社會的對話與想像」的講座中,與剛卸任的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同臺演講。他表示,臺灣的文化雖然能量豐沛,但產業規模不大,企業又以中小型爲主,很多的創作活動甚至完全不企業化,依賴某些公部門活動、基金會等等存活,不是用經濟市場方式來工作。

詹宏志表示,在他眼中,臺灣的文化產業有很多項目其實是可投資的,但臺灣的資本市場對這件事一無所知。且目前臺灣的文化產業結構不太好,獲利記錄不夠,「沒有記錄就沒辦法吸引投資人。」

更困難的是,產業結構不佳,社羣又太過簡單。詹宏志表示,「社羣一邊是手足無措的創作者,另一邊是摸不着方向政府,中間少了很多人。作爲一個產業,應該要有一個結構生態,要有投資者分析師專業經理人顧問等等,全部合起來,纔會變一個健康的產業。」

不過詹宏志也認爲,臺灣極可能是所有的華人世界中最同情文化活動的地方,「雖然不一定花錢支持,但會給文化人尊重。臺灣充滿有夢想的人,也能得到社會的支持。」

詹宏志表示,這樣的文化力,是臺灣經歷80年代民主化運動成果,「雖然前端是民主運動的對抗,但其中的思想,卻在任何地方都發生,藉由創作,找到在自己生活中對話的可能。當時可能還看不出來,但如今回想,這樣的影響其實深化到整個社會的文化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