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炸物剝面衣大錯?營養師揭真相 一方式最母湯

營養師曾依田指出,吃炸物時剝掉面衣並不能完全去除油脂,因爲食材在油炸的過程中,含有的水分也都被油脂取代。(示意圖/達志影像)

近幾年健康意識擡升,不少人更注重日常飲食,但難免忍不住想吃罪惡美食,像吃炸雞時,有些人就會剝掉面衣,認爲這樣能「去油」,營養師曾依田指出,剝面衣並不等於去油脂,因爲在油炸的過程中,油脂也會滲入食材中;除此之外她也依照食材的依附物質,將油炸方式分成不裹粉、炸粉、麪包粉、粉漿4種,其中以天婦羅常裹的粉漿吸油率最高,有15~25%。

曾依田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有不少人在吃炸物的時候,都會認爲油全都在面衣上,因此只要剝掉面衣,就能完全去除油脂、撕掉罪惡,但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曾依田解釋,並不是只有面衣會吸油,食材中的水分經過油炸後,也會被油脂取代,所以就算剝掉外層的面衣,也只去除了一部分的油脂,無法去除已經滲透進食材中的油脂。

除此之外,油炸的方式也會影響吸油率,曾依田依照食材依附的物質,將油炸方式分爲4種,並列出各項的吸油率。

▎不裹粉

吸油率3~8%,任何東西都不沾,直接將食材油炸,常出現在料理步驟中,像是臺菜的料理手法「過油」,而食物的部分包含炸蛋酥、茄子等。

▎炸粉

吸油率6~8%,在食材表面灑上面粉、太白粉或澱粉後油炸,表皮呈現硬脆口感,例如日式唐揚炸雞、鹹酥雞等。

▎麪包粉

吸油率較高,有10~20%,在食材表面沾上面包粉後油炸,是日式洋食中常見的料理手法,例如炸蝦、炸豬排、可樂餅、咖哩麪包等。

▎粉漿

吸油率最高,有15~25%,在食材外層沾附帶有水分的面衣後下鍋油炸,是不論中菜、西菜、和食,都會出現的料理方式,例如宜蘭卜肉、英式炸魚、天婦羅等。

不過人難免還是會有想吃炸物的時候,曾依田便推薦適合搭配食用或飲用的食物和飲料。

▎海帶芽、蘋果:含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可抑制油脂吸收。

▎淺焙咖啡:淺焙咖啡可保留較多綠原酸,可幫助抗氧化、抗發炎,對脂肪代謝有一定幫助。

▎綠茶、普洱茶:茶多酚可以增加脂肪氧化、減少脂肪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