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阱量子計算簡史

2022年9月9日,是離子阱技術的發明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Hans Georg Dehmelt(漢斯·格奧爾格·德默爾特)誕辰100週年的紀念日。爲了紀念這位離子阱技術的先驅,讓更多讀者瞭解離子阱這項技術,量子前哨特別翻譯了科普作家、物理學博士Chiara Decaroli的文章,文章系統地回顧了離子阱的發明、發展歷史,以及它是怎樣發展成爲與光量子、超導電路並駕齊驅的三大量子計算物理路線之一的。

量子計算的春天正在到來:世界各國政府都爭相公佈野心勃勃的發展規劃和大型項目,初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衆多投資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目前,量子計算的技術路線還處於“百花齊放”的態勢,其中備受矚目技術路線之一就是離子阱。對於大衆來說,“離子阱”無疑是一個極其遙遠的概念,“離子”是什麼?“阱”又是什麼?這還得從90年前說起……

離子阱的早期歷史

故事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荷蘭。一位名叫Frans Michel Penning(弗朗斯·米歇爾·彭寧)的年輕學者在博士期間一直研究氣體的熱力學特性,他對不同氣體在極低溫度和特定條件下的放電現象非常着迷。在完成博士工作後,Penning加入了飛利浦研究室繼續研究氣體放電現象,在當時這項研究的主要應用是開發新的燈具。在研究過程中,他發明了一種稱爲 Penning 真空計的裝置,該裝置利用磁場加速電子通過一個玻璃管,可以精確測量管內的壓力,即真空計[2]。

到了194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John Robinson Pierce(約翰·羅賓遜·皮爾斯)在他的《電子束理論與設計》一書中描述了一種“電子陷阱”,在理論上描述了利用電場和磁場的組合,可以將電子捕獲並限制在特定的空間區域中[1]。

這項工作引起了德國物理學家Hans Dehmelt的注意[5],他當時正在撰寫博士論文,不久後移居美國。他更詳細地研究了描述電子在被捕獲時運動的數學理論,並在 1959 年創造了第一個“磁控管”式的離子陷阱,併成功的將電子限定在其中。Dehmelt將這個裝置命名爲“Penning 阱”,以紀念Penning 在研究磁場對放電的影響方面所做的開創性的研究。Penning阱後來成爲對電子和質子等粒子特性進行高精度測量的首選工具。

來自J.R.Pierce《電子束的理論與設計》,1949年。

與此同時,在德國還有另一位物理學家也對捕獲帶電粒子的技術感到好奇。此時,在質譜研究領域中,將原子電離後進行加速探測的技術已經流行:通過電場和磁場的組合,再根據其荷質比推動和偏轉檢測器上的電離原子,就可以精確測量給定物質的質量。德國波恩大學的Wolfgang Paul(沃爾夫岡·保羅)於 1953 年提出了一種“沒有磁場的新型質譜儀”[6] 。這種質譜儀不僅不需要磁場,而且在處於某些幾何形狀時它能夠限制帶電粒子,從而實現捕獲並限制離子的功能。於是,射頻離子阱(也稱爲Paul阱)誕生了。其基本思路與Penning阱一致,但無需強磁場。

“一種沒有磁場的新型質譜儀”,保羅在1953年提出。

Paul和Dehmelt二人因“發展了離子阱技術”而共同獲得了198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3]。諾貝爾獎委員會高度評價了他們這一早期發明,使科學家有機會詳細研究原子性質和光譜:“原子的性質是由量子力學定律決定的,這些定律使得它們只能具有固定的能級,當不同能級之間發生過渡時,具有一定頻率的電磁輻射會發射或吸收。如果單個原子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被隔離更長時間,就能大大改善研究原子的性質和光譜的機會。”[3]

後排右邊:Dehmelt和Paul在198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 圖片來自[2]

基本操作和初始幾何結構

介紹完離子阱的歷史後,讓我們再仔細瞭解一下技術本身。不管是Penning阱還是Paul阱,其原理都是利用靜態電場來限制離子運動。但靜態電場本身無法在所有空間方向上施加限制。如果離子沒有在各個方向受限,就很容易向不封閉的方向逃逸。爲了確保離子被捕獲在特定的空間中,就需要額外的限制。Penning阱使用的是磁場,而Paul阱使用振盪電場[4],[7]。

插圖:Chiara Decaroli

Penning阱和Paul阱的原始幾何結構是上圖左側顯示的環狀三維陷阱[8]。Paul阱在端蓋上應用了靜態電場,在環上應用了振盪電場。端蓋沿陷阱軸造成了限制,而靜態電場環將離子困在徑向平面上,即垂直於陷阱軸的平面。Penning阱則向陷阱軸方向施加磁場,所有環和端蓋都對其施加了靜態電場。與Paul阱類似,磁場的作用是在徑向平面上造成限制。在這兩種情況下,離子都會被困在環的中間。

二維線性陷阱是三維Paul阱的延伸,但如果沒有額外的端蓋,就不能將離子限制在陷阱軸上。這種二維配置[7]的陷阱可以用作質譜儀,也是後來三維Paul設計開發的基礎。

Penning阱和Paul阱的發展

離子阱最早用作質譜儀,又是怎樣演變成爲一種量子計算的裝置呢?

隨着離子阱的出現,人們獲得了長時間穩定地限制帶電粒子(離子)運動的能力,這纔有機會詳細研究粒子的性質,並研究它們與環境、外部場的相互作用。此後幾種新的技術出現了,使科學家能夠控制、操縱這些被捕獲的離子,打開新的物理學大門,David Wineland(大衛·溫蘭德)就是該領域的先驅之一。激光冷卻是其中一種技術,通過與激光的相互作用,被捕獲離子的能量可以更低了。

這個新的技術非常令人興奮,不僅在光譜學和精密測量領域有着重要價值,而且爲研究量子力學效應提供了非常有趣的途徑。1995 年,Ignatio Cirac(伊格納西奧·西拉克,沃爾夫物理學獎和墨子量子獎得主) 和Peter Zoller(彼得·佐勒,墨子量子獎得主)提出了一種使用超冷被捕獲離子來實現量子門的方法[9]。他們的提議引發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離子阱量子計算。

隨着被捕獲離子的的應用發生了變化,是時候重新設計Paul阱了。原來的帶有端蓋的線性Paul阱演化成由圓柱形分段棒組成的棒狀阱,然後又出現了葉片阱,以允許更大的光學進入角,以發送和探測離子發出的光。這些形式的離子阱仍然是宏觀的,尺度在釐米大小。

牛津大學使用的葉片式量子阱。

圖片來源:David Nadlinger

隨着被捕獲離子作爲量子比特的性能越來越好,人們計劃用離子阱來構建量子計算機,這對離子阱的大小提出了要求,並需要在縮小離子阱大小的同時,使得阱內捕獲的離子儘可能的多。將宏觀Paul阱微型化有兩種主要的微加工工藝:微觀三維離子阱和微表面離子阱,二者都能將離子阱的尺度從釐米縮小到毫米,其中的帶電離子被困在離電極幾十到幾百微米的空間中。

離子陷阱的演變:葉片阱、微觀三維阱和微表面阱。

插圖:Chiara Decaroli

第一種工藝:微觀三維陷阱通過將多個單獨的晶圓堆疊在一起製成。晶圓要麼由導電材料製成,要麼由絕緣材料製成,然後塗上金屬以產生電極。離子位於堆棧的中心,這看起來與最早的線性陷阱產生的電場非常相似,這種離子阱可以在從室溫到幾開爾文超低溫下工作。但是其製造和組裝工藝非常麻煩,良品率很低。

第二種工藝:微表面阱由單個晶圓製成,可沿用現有的商業產線和光刻技術。離子被困在晶圓平面上方,距離電極表面幾十微米。由於它們相對容易製造,當涉及到擴大離子阱的規模以能夠捕獲更多離子時,微表面阱技術是一個有前途的候選者。

總體而言,Paul阱的設計創新是當下活躍研究領域,並隨着新制造技術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將光學元件集成到離子阱晶圓中,以提供必要的激光來執行量子門。

帶有集成波導的微表面阱,可以傳輸激光。

插圖:ETH新聞[10]

Penning阱現在更多的用於精密測量領域,在量子模擬和多體物理學(如[11])中也有應用,在量子計算領域它的發展路徑也與Paul阱類似。

NIST用Penning阱技術實現的離子晶體[11]

隨着量子計算向NISQ(含噪聲的中等規模的量子計算)時代的發展,離子阱技術將從捕獲數十個離子進步到能捕獲數千個離子的水平,這一過程還將需要大量的科研合作、創新設計和工程努力,未來幾年中,離子阱的發展將更加令人期待!

關於作者

Chiara Decaroli是一位物理學家,在捕獲離子量子信息處理領域攻讀博士學位。她專注於設計和製造離子陷阱。她也是一名自由職業的科學插畫家,喜歡各種科普相關內容。

https://medium.com/@decarolichiara/a-brief-history-of-ion-traps-for-quantum-information-processing-caa193bc4585

References

[1] “A brief history in time of ion trap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Michael H Holzscheiter 1995 Phys. Scr. 1995 69

[2] “Die glimmentladung bei niedrigem druck zwischen koaxialen zylindern in einem axialen magnetfeld”, F. M. Penning, Physica, Volume 3, Issue 9, November 1936, Pages 873–894

[3] www.nobelprize.com

[4] “Physics with Trapped Charged Particles”, Martina Knoop , Niels Madsen and Richard C. Thompson, https://arxiv.org/pdf/1311.7220.pdf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Georg_Dehmelt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lfgang_Paul

[7] “Electromagnetic traps for charged and neutral particles”, Wolfrang Paul,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Vol. 62, №3, July 1990

[8] “Ein neues Massenspektrometer ohne Magnetfeld”, Wolfgang Paul and Helmut Steinwedel, Zeitschrift für Naturforschung A, Volume 8: Issue 7, 1953

[9] “Quantum Computations with Cold Trapped Ions” J. I. Cirac and P. Zoller, Phys. Rev. Lett.74, 4091–4094 (1995).

[10] https://ethz.ch/en/news-and-events/eth-news/news/2020/10/optische-verdrahtung -fuer-grosse-quantencomputer.html

[11] “Quantum simulation and many-body physics with hundreds of trapped ions”, John J. Bollinger, Joseph W. Britton, and Brian C. Sawyer, CLEO 2013 Technical Digest, OSA 2013

[12] https://aquadrupauliontrap.wordpress.com/

編譯: 王衍

編輯:慕一

——end——

本文轉載自《量子前哨》微信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