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科技帶來蓬勃生機——黃河三角洲鹽鹼地春日見聞

(原標題:種子科技帶來蓬勃生機——黃河三角洲鹽鹼地春日見聞)

陽春時節,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一塊試驗田上,小麥已長出十幾公分的新苗。初心(東營)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大田業務經理李建偉正指導工人們測土配肥,期待着新一年的好收成。

“我們公司在這塊試驗田種植着2000畝的“師欒02-1”小麥,抗寒性、抗鹼性都很優秀。”李建偉蹲下身,輕輕撥開嫩苗根部的泥土,悉心觀察。“以前這裡的小麥畝產在700斤到800斤,從去年開始,我們通過篩選和種植優勢品種,每畝增產100多斤,今年麥苗長勢很好,增產有望。”

“這些年,我們實打實嚐到了種子科技帶來的甜頭。現在我們還有1萬多畝地提供給科研單位,他們有什麼好的科研成果,第一時間與我們開展合作,從中選取更優質的品種。”李建偉說。

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工作人員在爲耐鹽鹼小麥追肥。新華社記者朱崢 攝

東營市位於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域,鹽鹼地面積達341.8萬畝。老一輩東營人有句話:“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還難。”因爲這裡地下水礦化度高,土壤鹽分重,受海潮影響大,是世界利用難度最大的三角洲型鹽鹼地之一。如今,種子科技正將過去的“不毛之地”變爲生機勃勃的“新糧倉”。

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耐鹽鹼植物數字化育種平臺,記者透過玻璃櫥窗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種作物正在人工模擬的環境中蓬勃生長。平臺爲植物生長模擬出光線、溫溼度、水量等條件不同的生長環境,以幫助篩選耐鹽鹼品種。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師林雙告訴記者,這是國內首個耐鹽鹼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在室外生長週期爲110天到120天的植物,在室內平臺中生長週期能縮短至90天以內,能夠更快探索作物的最佳生長環境,實現植物育種加速迭代。”

近年來,各個育種團隊在黃三角農高區蒐集保存了耐鹽種質資源3.5萬份,篩選評價了育種材料7000餘份,初步選育出55個新品系,示範推廣30餘萬畝,畝增效益15%至20%。

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助理賈曦說:“我們先後篩選出了120多個適合在鹽鹼地上大面積應用的作物品種,相繼創造出新的高產紀錄。例如,去年在3‰鹽度的鹽鹼地上,‘魯單510’玉米品種畝產達到928公斤,‘花育9307’花生品種畝產達到625公斤,說明這些品種在鹽鹼地是具備高產能力的。”

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工作人員搶抓農時開展春種,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新華社記者朱崢 攝

大豆畝產570斤、黑小麥畝產900斤、藜麥畝產380斤……在農高區1.28萬畝的鹽鹼地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一顆顆優選種子用豐收回報科研工作者的悉心培育和農人的辛勤耕耘。

黃三角農高區鹽鹼地綜合利用服務中心規劃發展科副科長李林波告訴記者,近兩年,農高區與48家國內涉農高校院所合作,引進108個團隊,建立起了1100餘人的專家庫;研發關鍵核心技術23項,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6項。

“圍繞鹽鹼地生物育種、產能提升和生態化利用,我們重點攻克鹽鹼地種質資源創新、土壤快速培肥等7個關鍵核心技術,爭取3年內培育新品種品系80個,在全國推廣示範3000萬畝,將1300萬畝土壤地力提升1至2個等級。”李林波說。(記者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