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馬斯克,上海人工智能大會還有啥好看的?

作者|普子胥

出品|本站科技《態℃》欄目

7月,燥熱的上海浦東龍陽路2345號外,人頭攢動。

大量人工智能從業者、媒體、企業嘉賓涌向已經年滿23歲的上海世博展覽中心——2023年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此正式開幕。隨後兩天裡,大會將有科學前沿和產業發展2場全體會議、10場主題論壇以及多場生態論壇同步上演,聚焦深度學習、大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和應用。

馬斯克來了:開幕式上,這位特斯拉的掌舵者分享了一場8分鐘的演講,認爲L4到L5的自動駕駛,很可能在今年底實現。4位圖靈獎得主也來了:大衛·帕特森、約瑟夫·斯發基斯、曼紐爾·布盧姆、姚期智,對科技前沿動向趨勢變化,毫無保留。外加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到場助陣,以及80餘位國內外院士和50餘位海內外企業領軍人,外加各界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國際組織代表等1400多位嘉賓共聚一堂,別開生面。

當然,此次大會,不僅由高屋建瓴的專家們支撐——在世博中心的對面,在超5萬平方米地世博展覽館主展覽區內,400家參展企業展示了大模型、芯片、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的科技成果,首發首展新品達30餘款。本屆大會參展企業數量、展覽面積均創歷屆之最。

一、大咖們都說了什麼?

人工智能大會開幕當天,與會嘉賓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全面展望。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對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系統介紹。她談到,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而隨着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以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爲主線,培育壯大智能產業。

演講對話環節,特斯拉CEO馬斯克、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華爲公司輪值董事長鬍厚昆、圖靈獎得主楊立昆等行業大咖相繼演講,分享了對通用人工智能的未來展望,並就具身智能發展、技開放合作以及場景應用、產業賦能、治理安全等暢所欲言。

馬斯克表示,地球上機器人的數量將會超過人的數量,但要“正確”看待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正產生着非常深刻的作用和影響,隨着數字計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長,機器計算能力和生物算力的比例正在不斷擴大。“這意味着機器和生物的算力差距在進一步擴大,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人工智能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低,這將是一個根本性的深度變化。”

此外,馬斯克也繼續發揮着他的東方智慧:“一旦中國決定邁出某個領域的步伐,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其他產業,中國都能夠做到極好。我對中國擁有強大的人工智能能力充滿信心。”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則分享了AI發展之路的洞見:“在過去的六七年裡面, AI在學術界、思想界有一個路線之爭,就是說我們現在依賴強化學習這條路線,是不是正確。我想應該堅持研發強化學習這條路徑,對於通用人工智能未來發展有很大益處,對於AGI的技術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對人工智能開放和安全問題,2018年圖靈獎得主楊立昆則直言不愧:“某些人害怕人工智能,希望對其進行嚴格監管,他們認爲任何人可以用人工智能做任何事,那麼就危險了。我完全不同意,長遠看,要讓人工智能平臺安全、良善,就是讓它開源。未來每個人都能通過人工智能助手和數字世界溝通。如果人工智能只被少數人控制,這是不可以的。”

談到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認爲應具有開放的胸懷。他表示,香港科技大學正全面推廣基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學,高校不能抵制ChatGPT,因爲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革命,它對教育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它會影響教育的理念、方法、工具、學生的能力等。並表示,聰明的我們應該用我們創造的智能機器去培養更聰明的人,他們再去創造更聰明的機器。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談到AI+電影在今天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表示在電影製作領域,大概有24個AI相關的應用,包括劇本創作、拍攝、宣發等。今天,AIGC正在極大的影響電影製作:“在科幻電影的概念圖設計環節,Midjourney的效果非常出色。同樣的畫面,擁有數十年經驗的設計師要畫一週,但MJ一個晚上可以出大量圖片。甚至,當導演看到這些設計圖時,人類設計師的作品反而率先被淘汰。”

“我最喜歡閱讀兩類書,一個是科幻文學,另一個是中國古典文學,MidJourney名字的來源就是莊子,莊周夢蝶,對應中文的“中道”。MidJourney創始人大衛·霍爾茨則談到,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想象力不應枯竭:“未來,AIGC技術會如何發展?我們在這個領域的發展纔剛剛開始,未來會有10倍、100倍的進展,不僅僅是技術,我們會在用戶界面、產品等領域有更多進步。”

開幕現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商湯科技創始人兼執行董事湯曉鷗,生動分享了他的三名學生王曉剛、何愷明、林達華在深度學習領域追夢,並正在深刻改變着世界的傳奇故事:例如,王曉剛讓機器的人臉識別首次超越了人類眼睛;何愷明開發了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流行架構,解決了深度網絡梯度傳遞的問題,成爲GPT等大模型系列的基礎;林達華主導發起了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視覺算法開源項目OpenMMLab。

“讓我非常欣慰的是,這顆大樹已經開始開花結果。就在兩週前,我們的自動駕駛大模型從9155篇文章中脫穎而出,獲得了CVPR 2023年的最佳論文獎。”湯曉向大衆自豪談到,稱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第一篇全部由中國學者完成的國際計算機視覺三大頂會的最佳論文。

二、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爲何令人振奮?

本次智能大會,除了開幕式和閉幕式,還將舉辦科學前沿和產業發展2場全體會議、10場主題論壇以及多場生態論壇,並組織5萬平方米專題展覽,打造20餘場採購商配對會。特斯拉、微軟、亞馬遜、蘋果、華爲、阿里等50多個頭部企業都將出席。

大會各大論壇,將圍繞技術、產業、人文三大話題板塊,關注大模型、智能芯片、科學智能、機器人、類腦智能、元宇宙、自動駕駛、等前沿風向。其中,技術方向論壇佔比接近40%。

而技術的熱潮,也同步傳導到世博展覽會上。事實上,隨着今年ChatGPT爆火,大模型成爲當下關注重點。相關報告顯示,國內目前已發佈79個擁有超過10億參數的大模型。

此次展覽會現場,國內大模型選手們也紛紛聚集:百度文心、阿里通義、華爲盤古、訊飛星火、商湯日日新等30餘個大模型悉數登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會不少大模型名稱中國元素十足:華爲推出的“盤古”、商湯的“日日新”、本站的“丹青約”以及慧拓搭載了大模型的礦山解決方案命名爲“愚公”。

而大模型的火爆,正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的一大縮影。據統計,中國的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經達到5000億元,擁有超過4300家企業,超算、雲算和智算正協同推動算力規模在全球排名第二。而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軟通動力、藍耘算力雲、瀾舟科技、潞城科技、科大訊飛、蜜度、星環科技等科創企業、機構悉數參展,聚焦人形機器人、類腦智能等前沿話題方向,展出自己看家本領。

不管是大模型、AI芯片,還是智能駕駛、數字人分身,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參展企業數量、展覽面積均創歷屆之最,首發首展新品達30餘款,包括大模型、芯片、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來自全球的超400家AI行業知名企業和機構紛紛亮相,正映射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繁盛的“生態”圈。

而這,或許是令人真正感到振奮的。